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这首诗出自王阳明的《传习录》,是陆澄记录的。王阳明在回答门人关于“格物”的问题时,提出了一个观点,即“格物”没有区分动处和静处,因为静也是物。孟子曾说“必有事焉”,这意味着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有事情存在。

逐句释义:

  1. 问:“‘格物’于动处用功否?” - 这是陆澄向王阳明提问关于如何在实践中应用“格物”方法的问题。
  2. 先生曰:“‘格物’无间动、静,静亦物也。 - 王阳明的回答是:“’格物’不局限于动处和静处,静处也是物。”
  3. 孟子谓‘必有事焉’,是动、静皆有事。 - 这里引用了孟子的话:“必有事焉”,意味着无论处于何种状态,都有事情存在。

译文:

问:您在实践“格物致知”的方法时,是否区分动静?
先生:’格物致知’并不局限于动静,因为即使是静止的地方也有事物的存在。

赏析:

王阳明的这段回答强调了“格物致知”的普遍性和适用性。他认为,无论是动态还是静态,都有事物存在,因此学习和应用知识的过程应不受环境或状态的限制。这一思想体现了王阳明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及其对日常实践的关注。通过将“格物”视为一种普遍的知识探索过程,王阳明鼓励人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应保持对事物的关注和探索,从而促进个人的成长和发展。这种思维方式对于今天的我们仍有重要的启示意义,即知识无处不在,关键在于我们如何去发现和学习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