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原诗:
问:“知止”者,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而后志定。
曰:“然。”
译文:
陆澄问道:“‘知止’的人,是知道至善只在我们自己的心中,它并不在外界存在啊,然后我们才能确定自己的志愿和目标。”
陆澄回答说:“是这样。”
注释:
- “知止”: 理解并知道“止”(停止)的意思。
- “知至善”: 明白最高的善是什么。
- “知至善只在吾心: 知道最好的品质存在于我们的心里面。
- “元不在(wáng zài)外”: 完全不存在。
- “而后志定”: 这样之后,志向才稳定。
- “然”: 肯定的回答。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王守仁,字阳明)的《传习录》中的内容,其中涉及对“知止”概念的理解与实践。王阳明认为,真正的智慧不是追求外在的事物或知识,而是专注于内心的修养和提升,即“知止”。这里的“知止”,指的是对内心善念的认识和追求,而非外部世界的贪欲和功利。通过“知至善只在吾心,元不在外也”这一表述,王阳明强调了自我修养的重要性,认为真正的善良和智慧源自于个体的内心,而不是外界的影响或诱惑。最后,“而后志定”表明有了这种内在的认识和修养后,人的意志和目标才会更加坚定明确。
此文体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特别是他关于“致良知”的教导,即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认识来实现真正的道德行为和智慧。王阳明的思想强调了个体的内在修养和精神层面的提升,对于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