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今为吾所谓‘格物’之学者,尚多流于口耳,况为口耳之学者,能反于此乎!天理、人欲,其精微必时时用力省察克治,方日渐有见。如今一说话之间,虽只讲天理,不知心中倏忽之间,已有多少私欲。盖有窃发而不知者,虽用力察之,尚不易见,况徒口讲而可得尽知乎!今只管讲天理来顿放着不循,讲人欲来顿放着不去,岂‘格物’‘致知’之学!后世之学,其极至,只做得个‘义袭而取’的工夫。”

先生(王阳明)说:“现在那些研究‘格物’学说的人,大多停留在口头上,更何况是那些只停留在口头上的人呢?天理和人欲的精微之处,必须时时用心省察克治,才能逐渐有所见。如今在交谈之间,虽然只说天理,但是心中不知不觉地就有许多私欲。大概有一些私欲悄悄发作而自己不知道,即使用力去观察,也不容易发现,何况只是空口讲说,怎么能说得完呢?现在只是讲天理,而不循着天理去做;只是讲人欲,而不去除人欲,这不是‘格物’‘致知’的学问!后世的学习,到了极点,只能做出‘义袭而取’的工夫。”

逐句释义:

  1. 先生(王阳明)说:“今天我要谈论的是关于‘格物’学说的问题,但目前许多人都只是停留在口头上,甚至连口头上都做不到。天理和人欲的精微之处,必须时时用心去省察,克尽所能地去克服,这样才能真正有所领悟。然而,在交谈中,即使谈论的都是天理,但心中却不知不觉地滋生了许多私欲。这些私欲往往在不经意间悄悄发作,而我们却浑然不觉。即使用尽心力去观察,也难以察觉。更不用说,只是空口说说而已,又怎么能说得清楚呢?所以,我们现在只是讲一些表面的理论,不去真正实践,这绝不是‘格物’‘致知’的学问!”

  2. 天理、人欲的精微之处,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省察和克治。只有当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努力,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进而实现自己的目标。

  3. 在交谈中,我们可能会不经意间就说出一些不恰当的话,而自己却没有意识到。这时,如果能够及时察觉并改正,就不算违背了天理。然而,有些人却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导致自己的言行与天理相悖。因此,我们需要时刻保持警惕,避免犯下这样的错误。

  4. 有些人可能会认为,只要我不断地学习知识,就能够达到圣人的境界。但实际上,这并不是真正的“格物”和“致知”的过程。真正的“格物”和“致知”应该是一个不断实践、不断反思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要学习知识,还要学会如何运用这些知识来解决问题。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赏析:
王阳明的这段话是对当时学者们的一种批评。他认为,很多学者只是停留在口头上谈论理论,而没有真正地去实践和体验。这种态度是错误的,因为它忽略了“格物”和“致知”的真正含义。只有通过实际的行动和经验积累,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道理。

王阳明还强调了个人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个人修养不仅仅是学习知识的过程,更是一个人内在素质的提升。只有在不断的学习和实践中培养出坚定的信念和高尚的道德品质,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

这段话反映了王阳明对当时学术界的批评以及对个人修养的重视。它提醒我们,在追求知识和真理的过程中,不仅要注重知识的积累,还要注重实践和经验的积累,以及个人修养的提升。只有这样,我们才能真正成为一个有价值的人,为社会和人类的进步做出贡献。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