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着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六
译文
杨骥问:“‘格物’之说,诚如先生所教诲的,简单明白,人人都能理解;朱熹先生聪明绝世,而对格物的阐释反而不准确,为什么呢?”
先生说:“朱子精神气魄宏伟,早年他下定决心要继往开来,因而,他一直在考索著述上苦下工夫。如果他是先切己自修,自然无暇顾及于此。等到他德行高时,果然担心道之不明于世,就像孔子退而专修六经,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也免去了许多考据工夫。朱子早年便看许多书,晚年才后悔把治学的次序做倒了。”
杨骥说:“朱熹晚年之悔,如他所说的‘向来定本之误’,又说‘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说‘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这些话的意思就是这时候后悔从前的用功方向错了,自此开始切己自修。”
先生答:“是的。这正是世人不及朱熹之处,他意志力强大,一悔悟便自行修正。只可惜没过多久就去世了,之前的许多错处都来不及改正了!”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六》是明代王阳明的弟子薛侃在15世纪所作。此书为王阳明的语录,记录了他在与门人的问答中的言论。这些言论不仅反映了王阳明的思想,也体现了他对学生的教育方法和理念。
在《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六》中,王阳明首先强调了“良知”作为人类行为的核心驱动力。他提出,每个人都拥有一颗明觉的心,能够辨别是非、善恶。因此,他强调要培养自己的良知,通过实践和思考去发现和实现自己真正的价值。
王阳明还讨论了教育和学习的重要性。他认为教育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发现自己的兴趣和潜力,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他还提出了“格物致知”的学习方式,即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来获得知识和智慧。
王阳明还强调了道德修养的重要性。他认为道德修养是个人成长和社会和谐的基础。他提倡在日常生活中实践仁爱、正义和诚信等美德,以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环境。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六》是一部关于王阳明思想的重要文献。它不仅展示了王阳明对教育的深刻见解,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思考如何培养个人能力和道德品质的方法。
注解
士德,杨骥,字士德,广东潮州人,阳明学生。
文公,指朱熹,谥曰文。
合下,当初。
大段,大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