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先生曰:“文公精神气魄大,是他早年合下便要继往开来,故一向只就考索著述上用功。若先切己自修,自然不暇及此。到得德盛后,果忧道之不明,如孔子退修六籍,删繁就简,开示来学,亦大段不费甚考索。文公早岁便着许多书,晚年方悔,是倒做了。”
士德曰:“晚年之悔,如谓‘向来定本之误’,又谓‘虽读得书,何益于吾事’,又谓‘此与守书籍,泥言语,全无交涉’,是他到此方悔从前用功之错,方去切己自修矣。”
曰:“然。此是文公不可及处,他力量大,一悔便转。可惜不久即去世,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六》
士德问曰:“‘格物’之说,如先生所教,明白简易,人人见得;文公聪明绝世,于此反有未审,何也?”
译文:
士德问道:“您所说的‘格物致知’的方法,像您教授的那样明白简单,人人都能理解。然而,文公虽然聪明绝伦,但在这个问题上却有些不明白,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
- 士德(名不详):文中提到的人物,可能是王阳明的学生或弟子之一。
- “格物”:儒家的一种学习方法,通过接触事物的表象来理解事物的本质。
- 先生(指王阳明):文中的“先生”,即指王阳明。
- 明白简易:指方法简单明了。
- 人人见得:每个人能理解。
- 文公(名不详):王阳明的字号。
- 聪明绝世:形容文公非常聪明。
- 未审:不明白。
- 何也?:为什么?
- 此是文公不可及处:这是文公(王阳明)所不能比拟的地方。
- 一悔便转:一旦后悔了,就能够转变。
- 可惜不久即去世:遗憾的是他很快就去世了。
- 平日许多错处皆不及改正:平日里犯下的错误来不及改正。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在教学过程中强调实践与反思的重要性。王阳明认为,“格物致知”是一种通过亲身体验来领悟道理的方法,而不仅仅是书本上的学问。他鼓励学生们将所学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中,以检验和深化对知识的理解。
士德的问题提出了一个关于王阳明“格物致知”思想的实践性与理论性之间的矛盾。王阳明对此的回答表明,他认识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于理解和掌握知识的重要性。即使文公(王阳明)本人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也需要不断地自我反省和修正,以确保他的知识和智慧能够正确地指导实践。
这首诗还反映了王阳明对学生的期望和鼓励。他强调,学生应该不仅仅满足于书本上的知识,更应该将所学应用于实际生活中,通过不断的实践和反思来深化对知识的理解。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也是对他们个人品德修养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