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侃未达。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曰:“草既非恶,即草不宜去矣?”
诗句翻译及注释:
-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七
- 译文:这是薛侃在《传习录》中记录的第七个问题。
- 侃去花间草,因曰:“天地间何善难培,恶难去?”
- 关键词:去(消除、去除)、善(好的行为或品质)、恶(不好的行为或品质)
- 译文:薛侃看到花草被拔去,就问先生:“天地之间的善行和恶行怎么难以培养,又怎么难以消除呢?”
- 先生曰:“未培未去耳。”
- 译文:先生回答:“你还没有培养和消除它们。”
- 少间,曰:“此等看善恶,皆从躯壳起念,便会错。”
- 译文:稍微过一会儿,先生接着说:“这种看待善恶的方式,都是从身体的感受开始的,就会出错。”
- 侃未达。
- 译文:薛侃没能理解。
- 曰:“天地生意,花草一般,何曾有善恶之分?子欲观花,则以花为善,以草为恶。如欲用草时,复以草为善矣。此等善恶,皆由汝心好恶所生,故知是错。”
- 关键词:生意(自然生长)、观花、草、善、恶、心好恶、生
- 译文:先生说:“自然界中的万物如同花草一样,哪里有什么善恶之分呢?你想观赏花朵,就认为花朵是好的,将草木视为不好的;你想使用草时,就又把草看作好的。这些善恶观念,都是由你的主观好恶所产生的,因此是错误的。”
- 曰:“然则无善无恶乎?”
- 译文:那么没有善恶吗?
- 曰:“无善无恶者理之静,有善有恶者气之动。不动于气,即无善无恶,是谓至善。”
- 关键词:理之静、气之动、至善
- 译文:先生说:“没有善也没有恶,是道理的静止状态;有了善也有恶,是因为气的波动。如果能够不依赖于气的波动,就可以说是至善。”
- 曰:“佛氏亦无善无恶,何以异?”
- 译文:先生说:“佛教也主张无善无恶,这与有什么区别?”
- 曰:“佛氏着在无善无恶上,便一切都不管,不可以治天下。圣人无善无恶,只是‘无有作好’‘无有作恶’,不动于气,然‘遵王之道’,会其有极,便自一循天理,便有个裁成辅相。”
- 关键词:着(注重、重视)、治天下、好、恶、遵王之道、有极、天理、裁成辅相
- 译文:先生说:“佛教只注重无善无恶,因此它对世界没有任何干预。而圣人则遵循‘无有作好作恶’的原则,不动摇于气的状态,遵循君王的正道,顺应事物的极限,遵循自然的规律,从而有一个完善的帮助和辅助作用。”
赏析:
这段对话反映了王阳明对于道德实践的理解。王阳明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并非源于外在的善恶区分,而是源于内心的平和与自律。他通过“天地生意”比喻自然界的万物本无善恶之分,进而指出人的认知与行为受到内心感受的影响,因此错误的善恶判断往往根源于个体的好恶之心。在佛教的观点中,无善无恶被视为修行的最高境界,而王阳明则强调了通过修养达到“无有作好作恶”的境界,即不因外界影响而动摇内心的态度。最后,王阳明提出,圣人遵循自然法则和社会秩序,顺应事物发展的内在逻辑,实现自我完善与辅助他人的作用。这一思想体现了阳明学说的哲学深度与实践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