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渊问:“圣人可学而至,然伯夷、伊尹于孔子才力终不同,其同谓之圣者安在?”
先生曰:“圣人之所以为圣,只是其心纯乎天理而无人欲之杂;犹精金之所以为精,但以其成色足而无铜铅之杂也。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金到足色方是精。然圣人之才力,亦有大小不同;犹金之分两有轻重。尧、舜犹万镒,文王、孔子犹九千镒,禹、汤、武王犹七八千镒,伯夷、伊尹犹四五千镒。才力不同,而纯乎天理则同,皆可谓之圣人;犹分两虽不同,而足色则同,皆可谓之精金。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其足色同也,以夷、尹而厕之尧、孔之间,其纯乎天理同也。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而不在分两,所以为圣者,在纯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则亦可为圣人,犹一两之金比之万镒,分两虽悬绝,而其到足色处,可以无愧。故曰‘人皆可以为尧、舜’者以此。学者学圣人,不过是去人欲而存天理耳。犹炼金而求其足色,金之成色所争不多,则锻炼之工省而功易成。成色愈下,则锻炼愈难。人之气质清浊粹驳,有中人以上、中人以下,其于道,有生知安行,学知利行,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人十己千,及其成功则一。后世不知作圣之本是纯乎天理,却专去知识、才能上求圣人,以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须是将圣人许多知识、才能逐一理会始得。故不务去天理上着工夫,徒弊精竭力,从册子上钻研、名物上考索、形迹上比拟。知识愈广而人欲愈滋,才力愈多而天理愈蔽。正如见人有万镒精金,不务锻炼成色,求无愧于彼之精纯,而乃妄希分两,务同彼之万镒,锡、铅、铜、铁杂然而投,分两愈增而成色愈下,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
译文
希渊问道:“圣人可以通过学习而达到,但是伯夷、伊尹与孔子相比,才力终有所不同。那么他们共同被称为圣人的依据是什么呢?”
先生回答说:“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只是因为他们的心完全体现了天理而没有任何人欲的干扰;就像精金之所以纯净,是因为它没有掺杂铜、铅等杂质一样。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完全体现天理时,他才能被称作圣人;只有当一个人的才力适中,才能被称作贤者。然而圣人的才力大小不同,就如同金的分两有轻重之分。尧和舜相当于一万镒(约150公斤),文王和孔子相当于九千镒(约90公斤),禹、汤、武王相当于七八千镒(约75公斤),伯夷和伊尹相当于四五千镒(约30公斤)。虽然他们的才力不同,但只要他们都完全体现了天理,就都是圣人;就像即使是重量不同的金块,只要它们的纯度相同,就可以称为纯金。用五镒重的金块进入一镒重的金块之中后,它的纯度仍然相同,用伯夷和伊尹这样的贤者来与尧舜和孔子这样的圣人相提并论,是因为他们都完全体现了天理。关键在于纯金的品质取决于其纯度,而非重量;关键在于圣人的品质则取决于他们是否能完全体现天理,而非他们的才力大小。所以,普通人通过学习也可以成为圣人。正如一两金子可以比照万镒金子,即使它们的重量差距很大,只要纯度相同,就可以无愧于它的价值。所以说‘人人都可以成为尧舜’就是这个道理。学习圣人的人,不过是去除人欲,保留天理罢了。就好像炼金求其足色,金子的成色所争不多,因此炼金的工作可以简化,成功更容易。如果成色下降,那就需要更多的努力。人的品德清浊混杂不一,有上等的、中等的,对于道理来说,有的人天生就知道如何去做,有的人通过学习才知道怎么做,有的人通过实践才知道该怎么做。下等人必须自己付出很多努力才能达到目标,一旦成功,就会变得和别人一样。后来的人们不知道做圣人的根本在于完全体现天理,却专门去追求知识、才能,认为圣人无所不知,无所不能,我必须要将圣人的所有知识和才能逐一理解。因此,不去从去除天理上下功夫,而是徒劳地花费精力,从书本上钻研、对名物进行考索、对形迹进行比较研究。知识越广,人欲就越滋长;才力越多,天理就被遮蔽得越厉害。就像看到别人有一万镒的纯金,不致力于提炼成色,而去追求与那万镒纯金同样纯正的外观,反而妄图增加自己的分量,混入锡、铅、铜、铁中,使分量不断增加而纯度不断下降。结果到最后,连金子都不复存在了。”
注释
-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五”:这是《传习录》中的一个章节,记录了王阳明对其弟子薛侃的提问和回答。
- “圣人之所以为圣”: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关键在于他们能够完全体现天理。
- “人到纯乎天理方是圣”:只有当一个人的内心完全体现天理时,他才可以被称呼为圣人。
- “犹精金之所以为精”:类似地,像纯金一样的精纯也意味着它完全体现了天理。
- “以五千镒者而入于万镒之中”:比喻使用少量黄金就能融入大量黄金中,保持纯度不变。
- “而其至色同”:即使成色不同,最终的纯度相同,都能被视为纯金。
- “盖所以为精金者,在足色”:关键在于金子的纯度。
- “故虽凡人而肯为学,使此心纯乎天理”:普通人只要有决心学习和去除人欲就能成为圣人。
- “犹炼金而求其足色”:炼金以求其纯度,强调的是质量而不是重量。
- “人之气质清浊粹驳”:人的品德好坏参差不齐。
- “有生知安行”:指天生就了解并遵循道德的行为方式。
- “学知利行”: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并按照知识行事。
- “其下者必须人一己百”:下等人必须付出极大的努力才能实现目标。
- “锡、铅、铜、铁杂然而投”:比喻各种杂质混入其中,导致纯度降低。
- “既其梢末,无复有金矣”:最后,那些杂质会消失,剩下的就不再是金子了。
赏析
这段对话深刻揭示了学习与成就之间的关系。首先,它强调了学习的目的不是简单地积累知识或技能,而是要去除人欲,保留天理。这种观点反映了儒家关于内在修养的重视。其次,通过比较不同人才力的不同以及他们在不同程度上体现天理的能力,这段话突出了天赋差异和个人努力在实现理想状态中的重要性。最后,它警示人们不要被表面现象迷惑,要注重内心的纯净和品质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