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问:“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

先生曰:“人须是知学,讲求亦只是涵养,不讲求只是涵养之志不切。”

曰:“何谓知学?”

曰:“且道为何而学?学个甚?”

曰:“尝闻先生教,学是学存天理。心之本体即是天理。体认天理,只要自心地无私意。”

曰:“如此则只须克去私意便是,又愁甚理欲不明?”

曰:“正恐这些私意认不真。”

曰:“总是志未切。志切,目视耳听皆在此,安有认不真的道理!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不假外求。讲求亦只是体当自心所见,不成去心外别有个见。”

传习录 ·卷上 ·门人薛侃录·二

原文:
问:“专门涵养而不致力于讲求,将欲心当作理,那么应该如何做?”
先生答:“人必须知道学习,讲求也是涵养的一部分,如果不去讲求只是没有把涵养的决心。”
问:“什么叫学问呢?”
答:“请问为何而学?要学些什么?”
答:“曾听先生教诲,学问是追求存留天理。心的本性就是天理。体认天理只需自心无私意。”
问:“这样的话只需去除私意便是了,又担心理与欲不明吗?”
答:“正怕这些私意认不真实。”
问:“总是志向不坚定。志向坚定的话,目光、耳听都会集中在此,怎么会有认不真实的道理!是非之心,人人都有,不依赖外部寻求答案。讲求也只应体当自心所见,不是在心外另有个见。”

注释与赏析:

译文:

  1. 提问者询问如何通过专一地涵养自身而不过分强调讲求来理解理(道)的存在,并担忧如果仅凭欲望去理解则无法准确。
  2. 先生回答说,人必须要了解学习,讲求同样是涵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讲求只是缺乏对涵养的坚持。
  3. 提问者进一步询问学问的定义是什么?先生回答说,学问是追求存留天理。心的本性就是天理。
  4. 进一步询问如何体认天的理,只需要自心无私意。
  5. 最后指出,只有当一个人的意志坚定,才能正确看待事物,包括是非之心,人人皆有但非依赖外求。讲求也应体当自心所见,而非在心外另寻答案。

赏析:

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哲学中的“知行合一”思想。他主张知识不仅是理论上的认识,更是实践行动上的体现。在这首诗中,通过问答式的对话展现了如何通过内心的修养和诚意来实现知识的真正理解与应用。

通过提问者与先生的对话,展示了学问不仅仅是理论知识的学习,更关键的是通过实践去体验和理解。这反映了王阳明对于“知行合一”的理解,即知识的实践性和行动的重要性。

通过提问者的问题和先生的解答,揭示了如何正确理解和实践“存天理”这一命题。这里的“存天理”不仅仅是指道德或宗教意义上的遵循天理,更重要的是通过自我修养去实现对天理的真实理解和实践。

诗中还表达了一种对个人意志和决心的重视。只有当一个人的意志坚定时,才能真正面对和解决实际问题,包括认识和理解“理”和“欲”的关系。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人主观努力的重要性,以及通过内心修为达到对事物的深刻理解和正确判断。

这首诗通过对学问、知行合一以及个人意志的探讨,展现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思想——通过内在的修养和诚意来实现真正的知识和智慧的理解和应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