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我们来逐句释义这首诗。

问:“延平云:‘当理而无私心’。当理与无私心如何分别?”
译文:延平先生(王阳明)说:“合乎道理而不带私心。”那么,什么是当理,什么是无私心呢?
注释:“延平”是指王阳明的弟子陆澄,这里他引用了老师的教诲。“当理”指的是符合天理和道理,是儒家思想中关于道德规范的表述。“无私心”指的是没有偏私的念头或情感,是出于公心的。

先生曰:“心即理也,无私心即是当理,未当理便是私心。若析心与理言之,恐亦未善。”
译文:先生说:“心就是理,没有私心就是合乎道理,没有达到合乎道理的状态就是私心。如果分开来说心和理,那恐怕也是不对的。”
注释:“析”指分解、分析。“心即理”强调了心与理是统一的。“当理”和“未当理”都是对“合于道理”的一种表述方式。“私心”指的是个人的情感、欲望等偏私的念头。

又问:“释氏于世间一切情欲之私,都不染着,似无私心;但外弃人伦,却似未当理。”
译文:另一个问题来了:“佛家对于世间所有的情欲私心,都没有沾染,看起来好像没有私心;但是佛教主张远离人世伦常,这又好像是没有合乎道理。”
注释:“释氏”指的是佛教徒。“情欲之私”指的是世俗的欲望和私心。“外弃人伦”指的是抛弃人世间的道德和伦理关系。

曰:“亦只是一统事,都只是成就他一个私己的心。”
译文:陆澄说:“这也不过是一回事,都是为了成就他自己的那个自私的心。”
注释:“一统事”指的是统一的事情,这里可能是指为了成就自己的私心而做事。“私己的心”指的是只考虑自己而忽略他人的心。

赏析:这首诗通过问答的形式,探讨了理与私心的关系。王阳明先生认为心即理,因此无私心即是合乎道理。他强调心与理的统一性,认为无论是追求道理还是追求私利,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成就自己。这种观点体现了儒家思想中关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即通过个人修养来实现社会和谐。同时,这首诗也反映了佛教中的某些观点,如释氏对于情欲的态度以及佛教对于人伦关系的远离。两者在对待私心问题上有所不同,但同样强调了个体的自我实现和内心修养的重要性。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