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先生曰:“此亦甚难言,须是诸君自体认出来始得。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有个渐,所以生生不息。如冬至一阳生,必自一阳生而后渐渐至于六阳;若无一阳之生,岂有六阳?阴亦然。惟其渐,所以便有个发端处;惟其有个发端处,所以生;惟其生,所以不息。譬之木,其始抽芽,便是木之生意发端处;抽芽然后发干,发干然后生枝生叶,然后是生生不息。若无芽,何以有干有枝叶?能抽芽,必是下面有个根在。有根方生,无根便死。无根何从抽芽?父子、兄弟之爱,便是人心生意发端处,如木之抽芽,自此而仁民,而爱物,便是发干生枝生叶。墨氏兼爱无差等,将自家父子、兄弟与途人一般看,便自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孝、弟为仁之本,却是仁理从里面发出来。”
这首诗是王阳明(名守仁,字伯安)在1522年写给门人的一段对话。王阳明在这里讨论了儒家哲学中“仁”的概念及其与墨家“兼爱”思想的辨析。
诗句释义:
- 问:“程子云:‘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 程子: 指北宋哲学家程颢(颢,读作hào)和程颐(颐,读作yí),他们的思想对后世儒学影响深远。
- 仁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这句话表达了儒家对于仁的深刻理解,即认为仁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相互联系、和谐共处的纽带。
- 何墨氏兼爱,反不得谓之仁? 墨家主张兼爱,即对所有生命都给予同等的爱,而这种爱没有区分亲疏贵贱,因此无法称之为仁。
译文:
在这段对话中,王阳明先生提出了一个关于“仁”和“兼爱”的问题,他询问为何墨家的“兼爱”思想不能被看作是一种仁的行为。王阳明认为,仁是一种宇宙间万物相互关联、和谐共处的根本道理,它像树木抽芽一样,需要从根开始。如果缺乏这个根基,那么万物都将无法生长。同样地,如果没有兼爱的基础,就不会产生仁的行为。因此,只有将父子之爱视为人心生生不息的发端,才能达到仁的境界。
赏析:
王阳明的这段对话体现了其深厚的哲学修养和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通过将自然现象与人类情感相比喻,王阳明展示了他对宇宙和人生之间关系的独到见解。此外,他的解释也强调了道德行为与自然法则的内在联系,以及如何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来领悟道德原则。王阳明的这种思维方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