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工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
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
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这首诗的原文是:
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
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工夫何似?”
一友举虚明意思。
先生曰:“此是说光景。”
一友叙今昔异同。
先生曰:“此是说效验。”
二友惘然,请是。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
逐句释义:
- 先生问在座之友:“比来工夫何似?”(先生询问在座的各位,你们近来的修行功夫如何?)
- 一友举虚明意思。(一位朋友提出“虚明”的含义。)
- 先生曰:“此是说光景。”(先生回答说,这是在描述事物的表象或外观。)
- 一友叙今昔异同。(另一位朋友讨论现在和过去的区别。)
- 先生曰:“此是说效验。”(先生解释说,这是在强调结果或验证。)
- 二友惘然,请是。(两位学生困惑不解,请求解释。)
- 先生曰:“吾辈今日用功,只是要为善之心真切。此心真切,见善即迁,有过即改,方是真切工夫。如此,则人欲日消,天理日明。若只管求光景,说效验,却是助长外驰病痛,不是工夫。”(先生强调,我们当下的努力,关键在于保持一颗纯正善良的心。只有内心纯净无瑕,才能看到事物的真实面貌(见善即迁),及时改正错误(有过即改)。这样的努力,可以使个人的欲望逐渐消失,天理自然明朗;而如果仅仅追求外在的表象和效果,只会让人迷失方向,导致身心疾病。)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儒家学者对于修行功夫的理解和实践。首先,通过提问和对不同回答的点评,引出了对“虚明”和“效验”概念的深入探讨。其次,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了师生间的思想交流,反映了学者们对于修身养性的认识。最后,通过强调“真心”的重要性和对“虚妄”的批判,传达了儒家思想中对于道德修养和精神境界的追求。整体而言,这是一篇富有哲理性和教育意义的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