曰:“此正是一循于理,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作好作恶。”
曰:“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曰:“却是诚意,不是私意。诚意只是循天理。虽是循天理,亦着不得一分意。故有所忿鉣、好乐,则不得其正,须是廓然大公,方是心之本体。知此,即知‘未发之中’。”
伯生曰:“先生云‘草有妨碍,理亦宜去’。缘何又是躯壳起念?”
曰:“此须汝心自体当。汝要去草,是甚么心?周茂叔窗前草不除,是甚么心?”
诗句:
“如好好色,如恶恶臭,安得非意?”
译文:
就像喜欢美丽的颜色,厌恶丑陋的气味,怎么能够说没有意思?
注释:
这句话表达了一种对于事物的自然情感和态度。”好色”是喜爱美的事物的意思,”恶恶臭”则是厌恶不美好的东西。通过这样的比喻,王阳明强调了对事物应有正确的情感和态度,即不以个人的欲望或偏见去评价事物的好坏,而是要以事物的本来面目来看待。
赏析:
这段话体现了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即人的情感和欲望不应被私欲所左右,而应顺应自然的法则和道理。他主张人们应以客观的态度去观察世界,不被个人的情感和喜好所影响,从而保持心灵的清明和公正。这种思想强调了个体与宇宙、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提倡超越个人私欲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