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十一

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先生说:“为学最大的毛病就在好名。”

薛侃说:“从前年起,我感觉自己这方面的毛病减轻了许多,近段时间仔细省察,才知道没有完全去除。好名不仅仅是指外争名声?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就是好名的毛病在发作的表现。”

先生说:“是了。名实相对,务实的心思重一分,那么好名的心思就轻一分。如果自己全是务实的心思,那么好名的心思也就全没了。如果务实的心思犹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哪有闲心去好名啊?”

先生又说:“‘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读四声,和孟子所说的‘声闻过情,君子耻之’是一个意思。实际和名声不相符合,活着还可以补救,死了就没办法再改了。孔子说的‘四十五十而无闻’中的‘闻’是没有闻道,并非没有名声。孔子还曾说过‘是闻也,非达也’。他怎么会用声名来对待别人呢?”

介绍

中的内容。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主要记录了他与弟子们的对话和讨论。以下是“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一”中的一些关键信息:

  1. 时间:大约在明朝万历年间(公元1573年)。
  2. 人物
    • 作者:王阳明
    • 学生:薛侃

内容概要:

  • 王阳明与门人薛侃讨论了“良知”的概念,强调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来达到道德的完善。

这个对话记录反映了王阳明哲学中关于内心修养的重要思想。在《传习录》里,“良知”是其心学的核心理念之一,指的是个体内在的善念或正义感,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被发现并遵循。薛侃在此讨论中可能涉及如何通过内心的反省和实践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