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孔子云:‘是闻也,非达也。’安肯以此望人?”
解析:
本段内容来自王阳明的《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十一》。此文主要讨论了“为学大病在好名”的问题,通过对话形式探讨了务虚名与务实心之间的矛盾,以及如何解决这种矛盾。
- 第一句:“先生曰:‘为学大病在好名。’”
- 关键词:为学、好名
- 注释:王阳明认为,学习过程中最大的问题是追求虚名。
- 第二句:“侃曰:‘从前岁自谓此病已轻,此来精察,乃知全未。岂必务外为人?只闻誉而喜,闻毁而闷,即是此病发来?’”
- 关键词:岁、精察、病全未、务外为人、闻誉而喜、闻毁而闷
- 注释:薛侃以前认为自己已经摆脱了追求虚名的困扰,但经过仔细思考后发现并非如此。他意识到无论外界如何评价自己,只要听到好的名声就高兴,听到坏的名声就郁闷,这就是他之前没有注意到的问题所在。
- 第三句:“曰:‘最是。名与实对,务实之心重一分,则务名之心轻一分。全是务实之心,即全无务名之心。若务实之心如饥之求食,渴之求饮,安得更有工夫好名?’”
- 关键词:名、实、务名之心、务实之心、饥之求食、渴之求饮
- 注释:王阳明进一步解释说,如果一个人的务实之心足够强烈,那么他对虚名的追求就会相应减轻。只有当一个人真正追求的是实际的事物和真理时,他才不会浪费时间去追求虚名。就像一个人饥饿的时候想要吃饭,渴望得到满足;口渴的时候想要喝水一样,如果他真的饿了或者渴了,就没有精力去追求虚名。
- 第四句:“又曰:‘疾没世而名不称,’‘称’字去声读,亦‘声闻过情,君子耻之’之意。”
- 关键词:疾没世、名不称、声闻过情
- 注释:王阳明强调,如果一个人一生都在忙碌地追求虚名,那么他在死后的名字就不会被人们所称道。这是因为他生前的行为并没有真正的意义和价值。因此,他呼吁人们要珍惜时间,专注于实际的事情,而不是虚名。
- 第五句:“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
- 关键词:实不称名、生犹可补、没则无及矣
-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一个人生前没有获得真正的名声,但如果他还有机会继续努力,那么他还是有机会弥补过去的遗憾。但是一旦他已经去世,就无法再有任何机会来弥补了。
- 第六句:“四十五十而无闻,是不闻道,非无声闻也。”
- 关键词:四十五十、无闻
- 注释:这句话的意思是,即使一个人到了四十或五十岁还没有出名,但这并不代表他没有听到道理或掌握知识。因为一个人的知识积累和修养并不完全取决于他是否能够被人所知。
赏析:
王阳明在这里通过对话的形式,深刻地阐述了他对名利的看法。他强调,追求名利并不是最重要的事情,而应该注重实际的行动和内在的修养。他提醒我们,不要被虚名所迷惑,而应该专注于实际的事情,通过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真正的价值和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