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诗句解释

  • 薛侃问:“先儒以心之静为体,心之动为用,如何?”
    薛侃提问关于心(思想或精神)的概念,询问“静止”作为其本质,而“变动”作为其功能。这是对儒家思想中关于心的理解的一种质疑或讨论。

  • 先生曰:“心不可以动、静为体、用。动、静,时也,即体而言,用在体;即用而言,体在用,是谓体、用一源。若说静可以见其体,动可以见其用,却不妨。”
    王阳明(字伯安,号阳明)回答称,心的“动静”不是其本身作为本体和工具的区分,而是随时间变化的状态。在静态状态下,“用”(作用,如思维、情感等)存在于内心之中;而在动态状态下,“体”(本质,如意识、感觉等)同样表现在外在行为上。因此,无论是静态还是动态,都是心的不同表现方式,本质上是一体的,没有本质与工具之分。如果将“静”视为观察心的本质状态,“动”视为心的功能表现,这并不妨碍这一理解。

译文

薛侃向王阳明询问:古代儒学认为心灵的平静是其本性,而心灵活动的作用是其功能。王阳明回答说,心灵不应被划分为静止的本性和活动的功能。他解释说,“静”和“动”只是表示不同的状态,而当从本质上来看,“用”和“体”是同一个源头。如果人们觉得通过静态可以认识内心的本性,通过动态可以了解其功能,那是可以的。

赏析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哲学的核心观点之一——心即理。在儒家传统中,“心”被视为一种超越物质世界的抽象概念,代表着人的道德和理智层面。王阳明则提出,无论我们处于何种状态(无论是静是动),我们的心的本质都是相同的。这种观点挑战了传统的二元对立思维方式,强调了整体性和连续性。

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具有革命性,因为它挑战了传统儒学中关于心灵静态与动态的划分。他认为这种划分不仅不必要,而且限制了人们对自我认识的深度。通过强调心的统一性,王阳明为后来的哲学发展开辟了一条道路。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