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 · 卷上 · 门人薛侃录 · 三十四

黄诚甫问:“先儒以孔子告颜渊为邦之问,是立万世常行之道,如何?”
先生曰:“颜子具体圣人,其于为邦的大本大原都已完备,夫子平日知之已深,到此都不必言,只就制度文为上说。此等处亦不可忽略,须要是如此方尽善。又不可因自己本领是当了,便于防范上疏阔,须是‘放郑声,远佞人’。盖颜子是个克己向里、德上用心的人,孔子恐其外面末节或有疏略,故就他不足处帮补说。若在他人,须告以‘为政在人,取人以身,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达道’‘九经’,及‘诚身’许多工夫,方始做得,这个方是万世常行之道。不然,只去行了夏时,乘了殷辂,服了周冕,作了韶舞,天下便治得?后人但见颜子是孔门第一人,又问个为邦,便把做天大事看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黄诚甫问:“《论语》中孔子回答颜渊关于治国的问题,朱熹认为乃传之于万世的真理,先生怎么看?”

先生说:“颜回具备了圣人的基本条件,他对治国兴邦的大计方针都已悉数掌握,这一点孔子平日十分了解,在此也就无须多言了,上文仅是孔子就制度、礼乐等方面简单补充说一说。这方面也是不可忽略的,必须注意才算完善。不可因为自己的治国方略已经很得当了,就在细节防范上疏于醒察,必须‘放郑声,远佞人’才行。颜回是个克己遵礼的人,孔子对此深知,只是怕他在细枝末节上偶有疏漏,这才就他不足之处提醒一下。如果对于其他人,孔子一定会告诉他‘为政在人,取人以道,修身以道,修道以仁’‘达道’‘九经’以及‘诚身’等许多功夫,这才可以去治理国家,也才是万世不悖之道。不然,只去用夏代历法,乘商代车舆,穿周代礼服,享舜时韶乐,天下岂能大治?后人因为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门生,又是问治国安邦的问题,就把孔子这番有针对性的几句话当成天大的事来看了。”

介绍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三十四》是明代文学家王守仁创作的一篇散文,出自于《传习录》。这篇文章记录了王阳明与弟子薛侃关于“持志如心痛”的讨论,反映了王守仁的心学思想及其教学方法。以下是对这篇文章的详细介绍:

  1. 作者背景:薛侃(?——1545年),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他是王守仁的学生,也是一位著名的理学家。薛侃因其在心学领域的贡献,被收录于《明儒学案》卷三十。

  2. 文章主题:文章主要探讨了如何通过“持志”来修养个人的道德和智慧。薛侃通过提问“持志如心痛,一心在痛上,安有工夫说闲话,管闲事?”向王阳明询问如何集中精神以修身养性。对此,王阳明回答指出初学阶段可以如此用功,但关键是要理解“出入无时,莫知其乡”。这表明心学强调的是心的自由和无时不在的变化,而非刻意的固守。

  3. 教学观点:在对话中,薛侃提出了另一个问题:“专涵养而不务讲求,将认欲作理。则如之何?”这个问题反映了薛侃对于学习的态度和目标的理解。王阳明回应说,人需要知道“学是学存天理”。他认为学习的本质是体认和体现天理,而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进一步解释了如何做到“知学”,即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方法。他强调“学是学存天理”,即通过学习来理解并实践天理,而不是单纯追求知识的表面化。

《传习录·卷上·门人薛侃录·三十四》不仅展示了王守仁的教育哲学和教学方法,也反映了明代心学的深刻内涵。通过这段文字,可以更深入理解王守仁的教育思想和其对于个体修养的影响。

注解

常行之道,出自朱熹《论语章句集注·卫灵公》第十章注:“盖三代之制,皆因时损益,及其久也,不能无弊。周衰,圣人不作,故孔子斟酌先王之礼,立万世常行之道,发此以为之兆尔。”

具体,出自《孟子·公孙丑下》第二章:“冉牛、闵子、颜渊则具体而微。”意为颜渊有圣人全体而无圣人之广大。

诸上出自《中庸》第二十章。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