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
译文
信中说:“程颢先生说‘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明得尽’指的是什么?怎样才能‘浑化’呢?”
良知本来就自然光明。天质差些的人,思想里的渣滓多,障碍昏蔽也厚,良知不容易呈现出光明。天质好的人,思想里渣滓原本就少,没有太多的障碍和遮蔽,只要稍微下一点致知的功夫,他们的良知就晶莹剔透,那原本的少许渣滓就像滚汤上飘落的浮雪,怎么能构成障碍遮蔽呢?这本来不是太难理解,你之所以对此有疑惑,想必是因为一个“明”字的意思不明白吧,也是你稍微有些心急。以前和你曾经当面讨论过“明善”的含义,“明则诚矣”,并不是像后世儒生所解释的那般浅薄。
介绍
。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著作,收录了他与弟子之间的问答记录和思想论述。其中,《答陆原静书·十四》是一篇关于心学的对话,探讨了如何通过实践来实现道德修养。
在回答中,王阳明提出了一个重要的观点:“良知之是非,不待外求而自得。”这句话意味着真正的善恶判断并不依赖于外界的事物或他人的评价,而是源自内心的直觉。这种内在的认知能力是自我反思和道德提升的基础。
此外,《答陆原静书·十四》还提到了“心即理”,强调了心灵与真理之间的直接关联性。王阳明认为通过内心修养可以达到对宇宙万物的深刻理解,并且这不仅限于个人,而是关乎整个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总的来说,《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四》是探讨心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