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如何谓明得尽?如何而能便浑化?”

良知本来自明。气质不美者,渣滓多,障蔽厚,不易开明。质美者,渣滓原少,无多障蔽,略加致知之功,此良知便自莹彻,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如何能作障蔽?此本不甚难晓,原静所以致疑于此,想是因一“明”字不明白,亦是稍有欲速之心。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明则诚矣”,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

来书说:“质美的人,其本性的光明可以完全显现出来。渣滓便随之浑化。”如何说“明得尽”?如何才能使渣滓便浑化?良知本来自是明白的。如果气质不美好,那么渣滓就多,障蔽厚,不容易开明。而气质美好的人,渣滓原少,没有太多的障蔽,稍加致知功夫,那么良知就会自莹彻,一些少的渣滓就像汤中浮雪一样,怎么可能成为障碍呢?这本来并不是什么难题,原静之所以对此疑惑,我想是因为对一个字“明”的理解不透彻,也是稍有急躁之心。我曾经当面讨论过关于明善的意义,“明则诚矣”,不是像后来儒者的浅薄理解。

译文:

来信询问关于“质美者明得尽,渣滓便浑化”的问题。质美的人,他们的本性自然能够完全显现出来,渣滓也会随之消失。然而,对于如何做到渣滓完全消失,心中充满了疑惑。我在这里解释,良知本来就是非常明晰的,就像清澈的水一样。如果一个人的气质不佳,那么他的心就像被厚厚的障蔽物覆盖,使得良知的光芒无法完全显露出来。但是,对于那些气质良好的人来说,他们的心灵就像一块晶莹剔透的宝石,没有任何杂质的干扰,因此稍微努力一下就能够完全理解良知的含义,从而让渣滓如同浮在水面上的雪花一般自然消融。这并不是什么困难的事情,而是每个人内心深处都能够达到的境界。

注释:

  • 质美者:指的是内心纯净、品质高尚的人。这些人的本性清明,不会受到外界不良因素的影响。
  • 渣滓便浑化:渣滓即杂质、污点,浑化即彻底消失。这句话的意思是说,通过一定的修养和学习,这些渣滓就会被完全清除,使人的内心变得纯净无瑕。
  • 良知本来自明:良知是指人的天性中具有的道德感和正义感。这里的“自明”意味着这些道德感和正义感本来就非常明确。
  • 气质不美者:指的是气质较差、性格较为浮躁或不善思考的人。这种人容易受到外界的不良因素影响,难以保持内心的清明。
  • 渣滓原少:渣滓就是杂质、污点。这里的“原少”意味着渣滓的数量相对较少。
  • 些少渣滓,如汤中浮雪:这句话形象地描述了渣滓虽然存在,但仍然可以被轻易地消除。就像汤中的浮雪一样,虽然存在,但很容易被清洗掉。
  • 如何能作障蔽:如何能够成为阻碍?这里的“作障蔽”是指成为阻碍的意思。
  • 向曾面论明善之义:曾经面对面地讨论过关于明白善良的意义。这里的“向曾”表示之前曾经。
  • “明则诚矣”:意思是说只有当一个人真正明白了善良的本质,才能够做到真诚。这里的“明”不仅仅是指外在的明亮,更是内在道德的清明。
  • 非若后儒所谓明善之浅也:这与后来儒家学者所说的肤浅地理解善良是不同的。这里的“后儒”是指后来的儒家学者。这里的比较是为了突出自己的观点与那些浅薄的理解之间的差异。

赏析:

这首诗通过解答陆原静的来信问题,深入浅出地探讨了人性的本质和修养的过程。诗人以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了良知的重要性和如何通过修养达到心灵的清明。同时,诗中通过对不同气质人群的比较和对比,展现了每个人内心都有追求善良和光明的可能。这种深入浅出的表达方式不仅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也激发了人们对自我修养和提升的思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