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则圣贤别有真乐,而亦常人之所同有,但常人有之而不自知,反自求许多忧苦,自加迷弃。虽在忧苦迷弃之中,而此乐又未尝不存,但一念开明,反身而诚,则即此而在矣。每与原静论,无非此意,而原静尚有“何道可得”之问,是犹未免于骑驴觅驴之蔽也。

这首诗出自《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十六》一文,是王阳明与弟子陆原静的一段对话。文章主要探讨了“乐”的本质以及它在普通人和圣贤之间的差异。下面是对这首诗逐句的翻译、注释以及赏析。

来书云:“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否乎?若同,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若别有真乐,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澄平生多闷,未尝见真乐之趣,今切愿寻之。”    
    
乐是心之本体,虽不同于七情之乐,而亦不外于七情之乐。虽然圣贤有不同于常人的真乐,但这种真乐也是普通人共有的,但普通人并不知道自己拥有这种真乐,反而自求许多忧虑和困扰,自加迷弃。即使在这种忧虑和困扰之中,这种真乐也从未消失,只是一念开明,反身真诚,这种真乐就出现了。每当我与原静讨论这个问题时,都是出于这个意图,但原静还是提出“何道可得”的问题,这就像一个骑驴找驴的困境。    
    

译文:

来者(陆原静)写道:“昔日周茂叔(孔子的弟子)经常让我寻找孔子和颜回的快乐之处。请问这种快乐,是不是和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的快乐相同呢?如果是相同的,那么普通人只要满足自己的需求就能感到快乐,为什么还需要成为圣贤呢?如果另有一种真正的快乐,那么圣贤在遭遇忧愁、愤怒、惊恐、恐惧的事情时,这种快乐是否存在呢?况且君子的心总是怀着敬畏之心,这就是终身的忧虑,怎么能得到快乐呢?我的一生常常感到忧郁,还没有见过真正的快乐是什么,现在非常希望能寻找到它。”

注释:

  1. 来书云:这是陆原静的来信。信中表达了他对孔子和颜回的快乐追求。
  2. 昔周茂叔每令伯淳寻仲尼、颜子乐处:指的是孔子的弟子周茂叔(即孔子的学生)曾经教导王阳明去寻求孔子和颜回的快乐之处。
  3. 敢问是乐也,与七情之乐同乎?:王阳明在这里询问这种快乐是否和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的快乐一样。
  4. 若同:如果是一样的。
  5. 则常人之一遂所欲,皆能乐矣,何必圣贤?:如果这种快乐与七情的快乐相同,那么普通人只要满足自己的需要就能感到快乐,为什么还需要成为圣贤呢?
  6. 若别有真乐:如果还有一种真正的快乐。
  7. 则圣贤之遇大忧、大怒、大惊、大惧之事,此乐亦在否乎?:那么圣贤在遭遇忧愁、愤怒、惊恐、恐惧的事情时,这种快乐是否存在呢?
  8. 且君子之心常存戒惧:更何况君子的心态总是怀着敬畏之心。
  9. 是盖终身之忧也,恶得乐?:这是因为这是一个人终身的忧虑,怎么能够得到快乐呢?
  10. 澄平生多闷:王阳明自称生平常常感到忧郁。
  11. 未尝见真乐之趣:没有见过真正快乐的乐趣。
  12. 今切愿寻之:现在迫切希望能够去寻找这种快乐。

赏析:

这首诗是一段关于“乐”的哲学思考的对话。王阳明通过与陆原静的对话,深入探讨了快乐的本质以及它与七情(喜怒哀惧爱恶欲等情绪)快乐的关系。王阳明认为尽管圣贤有不同于普通人的真乐,这种真乐也存在于普通人之中,只是他们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同时,王阳明也指出了忧虑和快乐之间的关系,强调忧虑是人生的常态,而如何从忧虑中寻找到快乐的关键在于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这段对话展示了王阳明对于人性、情感和生活态度的深刻理解和独到见解。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