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戒惧克治即是“常提不放”之功,即是“必有事焉”,岂有两事邪?此节所问,前一段已自说得分晓,末后却是自生迷惑,说得支离,及有“本来面目未达一间”之疑,都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病,去此病,自无此疑矣。

诗句:

来书云:“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其犹孟子所谓‘必有事’,夫子所谓‘致良知’之说乎?其即‘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者乎?于此念头提在之时,而事至物来,应之必有其道。但恐此念头提起时少,放下时多,则功夫间断耳。且念头放失,多因私欲客气之动而始,忽然惊醒而后提,其放而未提之间,心之昏杂多不自觉。今欲日精日明,常提不放,以何道乎?只此常提不放,即全功乎?抑于常提不放之中,更宜加省克之功乎?虽曰常提不放,而不加戒惧克治之功,恐私欲不去;若加戒惧克治之功焉,又为‘思善’之事,而于‘本来面目’又未达一间也。如之何则可?”

译文:
来信中提到“佛氏又有‘常提念头’之说”,这是否相当于孟子所说的“必有事”和孔子所说的“致良知”?这是否就是“常惺惺,常记得,常知得,常存得”的意思呢?在这个念头被提起来的时候,当有事情到来,应该有所作为,那么必然有方法。但是担心这种念头被提起来的时候太少,放下的时候太多,这样就会导致我们的功夫中断。而且由于私欲和客套的驱动导致念头丢失,突然惊醒后才想起要提起来,提起来和放下之间,心中杂乱无章,不自觉地产生疑惑。现在想要每天进步,天天进步,持续不断地提不起这个念头,这样做可以吗?只是坚持持续地提不起这个念头,就是完成整个功夫了吗?还是说在保持持续提起来的过程中,还需要更加省察克制的努力呢?虽然说是持续提起来的过程,但是如果不加上戒惧克治的努力,那么私欲就不会被克服。如果加入戒惧克治的努力,但又去做“思善”的事情,那么对“本来面目”的认识就达不到一个境界了。怎么办呢?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