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盖欲使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耳。今欲为此之功,而随人欲生而克之,则病根常在,未免灭于东而生于西。若欲刊剥洗荡于众欲未萌之先,则又无所用其力,徒使此心之不清。且欲未萌而搜剔以求去之,是犹引犬上堂而逐之也,愈不可矣。”

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此作圣之功也。必欲此心纯乎天理,而无一毫人欲之私,非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不能也。防于未萌之先而克于方萌之际,此正《中庸》“戒慎恐惧”、《大学》“致知格物”之功,舍此之外,无别功矣。夫谓“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者,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为累,而非克制洗荡之为患也。今曰“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只“养生”二字,便是自私自利、将迎意必之根。有此病根潜伏于中,宜其有“灭于东而生于西”“引犬上堂而逐之之”患也。

来书云:“养生以清心寡欲为要。夫清心寡欲,作圣之功毕矣。然欲寡则心自清,清心非舍弃人事而独居求静之谓也。”

译文: 你来信说:“养生应以清心寡欲为根本。但清心寡欲,便是达到圣人境界的功夫完成了。然而如果欲望少,那么内心自然会清净。但清心并非是放弃一切事物,独自居住寻求安静的状态,而是让这颗心完全归于天理,没有一丝一毫人的欲望私心。如今如果想达到这样的境界,却要随着人的欲望产生而克制它,那么问题的根源就永远存在,难免会在东方熄灭而在西方生起。如果想要在众多欲念没有萌生之前进行清理,那又无法发挥力量,只会使内心不清明。而且想要在欲念未生时去搜剔剔除以求去除它,这就像是引着狗上堂让它追逐一样,越追反而越糟糕。”

注释: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思想家王阳明(王守仁)的书信集。“卷中”指《传习录》中的某一部分。“陆原静”即陆澄(1487-1546),字端卿,号原静,明代学者、官员。这封信是王阳明对陆澄关于如何养生以及如何实现内心的清洁与寡欲等问题的回答。王阳明认为,要想达到圣人的境界,首先应做到的是清心寡欲,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事物独自寻求心灵的平静,而是要求人们能够将心归于天理之中,不被私欲所左右。同时,他强调,对于任何欲望的产生,都应予以适当的克制和清除,以避免因私欲而引发的种种问题。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