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能戒慎恐惧者,是良知也。
来书云:“夫子昨以良知为照心。窃谓良知,心之本体也,照心,人所用功,乃戒慎恐惧之心也,犹思也。而遂以戒慎恐惧为良知,何欤?”
译文:你的来信中提到“先生昨天提到良知是用来照亮心的。我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用来照亮心,是人的功夫,就是戒慎恐惧之心,就像思考一样。然而,先生却将戒慎恐惧称为良知,这是为什么呢?”
注释:1. 良知(Zhēnɡzhì):本意为天性中固有的善端,即人的道德本性。2. 照心(Zhàoxin):意指通过反省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己。3. 戒慎恐惧(Jièxǐnɡjùxī):意为对所做的事情极为谨慎和敬畏,不敢有半点差错。4. 本体(Běnshuǐ)/ 心之本体(Xīntāizhǔtǐ):指事物的本来面目或本质。5. 戒慎恐惧之心(Jièxǐnɡjùxī xīn):意为非常小心谨慎和敬畏之心。6. 思(Sī):思考之意。7. 所以(Suǒyǐ):因此、所以。8. 何欤(Héyú):疑问词,表示为什么。9. 来书(Láixí):来信。10. 照心/良知:这里指的是通过反思自己的内心来认识自己。11. 用功:努力工作或修炼。12. 犹思也(Yóushīyě):像思考一样。13. 何欤:表示为什么。
赏析:陆原静在信中提出了一个关于良知与戒慎恐惧之间关系的问题。他认为,能够做到戒慎恐惧的,是良知本身。这表达了他对良知的理解。王阳明对此进行了回应,他认为良知是心的本体,而戒慎恐惧之心是通过反省内心的结果。王阳明的回答强调了良知和戒慎恐惧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真正的良知就是能够做到戒慎恐惧的心。这个观点反映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即良知是内在的道德判断能力,而戒慎恐惧则是这种能力在实际行为中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