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悠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知此,则知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而有发而中节之和、感而遂通之妙矣。然谓“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语尚有病。盖良知虽不滞于喜、怒、忧、惧,而喜、怒、忧、惧亦不外于良知也。

来书云:“尝试于心,喜、怒、忧、惧之感发也,虽动气之极,而吾心良知一觉,即罔然消阻,或遏于初,或制于中,或悔于后。然则良知常若居悠闲无事之地而为之主,于喜、怒、忧、惧若不与焉者,何欤?”

注释解释:

  1. 来书(指陆原静来信):指陆原静的书信。
  2. 喜、怒、忧、惧(情感):指人的情感体验。
  3. 感发(指情感的体验和表达):指情感的激发。
  4. 动气之极:情感达到极度。
  5. 心良知一觉:指内心的良知被触动。
  6. 罔然消阻:没有阻碍。
  7. 遏于初:开始时受阻。
  8. 制于中:中间阶段受阻。
  9. 悔于后:事后后悔。
  10. 良知常若居于悠闲无事之地:良知如同处于闲适、无忧无虑的状态。
  11. 不在外:不在外界事物之外。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陆原静关于“心”的思考时所写。王阳明认为,虽然情感如喜、怒、忧、惧会让人动气,但内心的良知可以觉察并控制这些情绪,使其不被扰乱。这种状态就如同良知处于闲适、无忧无虑的状态,而非外在的事物之中。

诗中通过问答的形式,展现了王阳明对“心”的理解。他认为,良知虽然不滞于喜、怒、忧、惧,但这些情感也不是完全脱离良知的。因此,内心保持一种平和、清明的状态,才能有效地控制和调节各种情感反应,使其符合道德规范。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