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绝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理无动者也。常知常存、常主于理,即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也。不睹不闻、无思无为,非槁木死灰之谓也;睹闻思为一于理,而未深有所睹闻思为,即是动而未尝动也。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者也。

诗句:

来书云:“周子曰‘主静’,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是静定也,绝非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必常知、常存、常主于理之谓也。夫常知、常存、常主于理,明是动也,已发也,何以谓之静?何以谓之本体?岂是静定也,又有以贯乎心之动静者邪?”

译文:
来信说:“周子说‘主静’,程子说‘动亦定,静亦定’,先生则说‘定者心之本体’。这里的‘静定’并非是不闻不问、无所思为的状态,而是必须常知、常存、常主宰于理的精神状态。只有常知、常存、常主宰于理,才真正体现了动静的统一,是真正的动,而不是静止不动。如何将‘动亦定,静亦定’和‘体用一原’联系起来?”

注释:

  • 来书:指陆原静寄来的信件。
  • 周子曰“主静”:指周子(周敦颐)认为应该保持内心的平静。
  • 程子曰“动亦定,静亦定”:指程颢(程颐)认为无论动还是静都是固定的,没有变化。
  • 先生曰“定者心之本体”:指朱熹(朱熹)认为心的本性就是静止的,即“静者”,但这里的“定者心之本体”与程颢的说法不同。
  • 不睹不闻、无思无为之谓:指不要有外在的观察或内在的思考,保持无知无虑的状态。
  • 已发:指心已经有所行动或有所表现。
  • 所谓“动亦定,静亦定”“体用一原”:指的是动静是统一的,事物的本质是单一的原理,即“体用一原”。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对动静统一的理解。朱熹认为,心的本质是静止的,但这种静并不是无知无觉的状态,而是一种常知、常存、常主宰于理的状态。他认为,这种状态才是真正的动,而不是静止不动。程颢认为动静都是固定的,没有变化。而陆原静对此提出了质疑,他认为朱熹的理解与程颢有所不同。他进一步指出,真正的静并不是无知无觉的状态,而是常知、常存、常主宰于理的状态,这种静才是真正的动静统一。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