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良知,心之本体,即所谓性善也,未发之中也,寂然不动之体也,廓然大公也,何常人皆不能而必待于学邪?中也,寂也,公也,既以属心之体,则良知是矣。今验之于心,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实未有也,岂良知复超然于体、用之外乎?”

性无不善,故知无不良。良知即是未发之中,即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之本体,人人之所同具者也。但不能不昏蔽于物欲,故须学以去其昏蔽;然于良知之本体,初不能有加损于毫末也。知无不良,而中、寂、大公未能全者,是昏蔽之未尽去,而存之未纯耳。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对陆原静的回信,主要讨论了良知、心之本性以及学问的作用。

王阳明回应陆原静的观点:良知就是心之本体,即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之体,廓然大公。他认为普通人之所以不能达到这种境界,是因为被物欲所蒙蔽,需要通过学习来去除这些蒙蔽。然而,王阳明认为良知的本体是恒定不变的,与使用无关,不可能被超然于体用之外。

王阳明进一步解释了良知的含义:性无不善,所以知无不良。良知就是未发之中,也就是廓然大公、寂然不动的本体,每个人都具有这样的本性。但是,由于人的感官和欲望的束缚,人们往往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良知,因此需要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

王阳明强调了良知的作用:体即良知之体,用即良知之用,宁复有超然于体用之外者乎?这意味着良知不仅仅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是贯穿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和行为中的实践原则。它既是我们行动的基础,也是我们行为的指南。

王阳明通过这封信回答了陆原静关于良知的问题,强调了良知作为心之本体,与性善、未发之中、寂然不动的关系,以及通过学习可以提升良知的重要性。同时,他也强调了良知在实践生活中的作用,认为它是我们不能超越的存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