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前日“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来书曰:“前日精一之论,即作圣之功否?”
“精一”之“精”以理言,“精神”之“精”以气言。理者,气之条理;气者,理之运用。无条理则不能运用,无运用则亦无以见其所谓条理者矣。
“精”在这里是精深的意思,指对道理的深刻理解。在儒家哲学中,“精”通常指的是对道德、知识和学问的深入研究和实践。
“精神”,这里可以理解为精神状态或精神力量。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精神”是指人的精神世界、思想观念和道德品质等方面的表现。
“精则精,精则明,精则一,精则神,精则诚;一则精,一则明,一则神,一则诚,原非有二事也。”
这句话的意思是,通过“精一”的实践,可以达到“精”、“明”、“一”、“神”、“诚”的境界。这里的“一则”表示一种状态或境界,即在某个方面达到了极致。
但后世儒者之说与养生之说各滞于一偏,是以不相为用。
这句话意味着,后来的儒家学者们只注重道德修养而不重视身体健康,而养生家则只关注身体的保养而不注重道德修养。这两种观点都各自局限于一个方面,因此没有相互补充。
前日 “精一”之论,虽为原静爱养精神而发,然而作圣之功,实亦不外是矣。
“前日”指的是过去的日子,这里可能是说过去的某个时间点。
这句话的意思是,过去的“精一”之论虽然是针对原静爱护精神而发的,但实际上作圣的功效并不仅限于此。也就是说,通过“精一”的实践,可以更好地实现圣人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