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来书云:“有引程子‘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何故不容说?何故不是性?晦庵答云:‘不容说者,未有性之可言;不是性者,已不能无气质之杂矣。’二先生之言皆未能晓,每看书至此,辄为一惑,请问。”
“生之谓性”,生字即是气字,犹言“气即是性”也。气即是性,“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气即是性”,即已落在一边,不是性之本原矣。孟子性善,是从本原上说。然性善之端,须在气上始见得,若无气亦无可见矣。恻隐、羞恶、辞让、是非,即是气。程子谓:“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亦是为学者各认一边,只得如此说。若见得自性明白时,气即是性,性即是气,原无性、气之可分也。
诗句释义:来信中你提到:“有引用程先生的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为什么不允许讨论呢?为什么不是性呢?”
“生之谓性”,生字就是气的字,就像说“气就是性”一样。当说到“气就是性”的时候,就已经落入了一边,不再是性的本原了。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是从本原上说的。但是性善良的起点,需要在气上面才能看到,如果没有气,也就看不到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情感,其实就是气的体现。程子说:“谈论性的时候不谈论气,是不完整的;谈论气的时候不谈论性,是不明白的。”这也是因为学者们各执一词,所以才这样说。要是能明白自己的本性,那么气就是性,性就是气,原本就不应该分清它们。
译文:来信中你提到:“有引用程先生的话说‘人生而静,以上不容说,才说性便已不是性。’为什么不允许讨论呢?为什么不是性呢?”
“生之谓性”,生字就是气的字,就像说“气就是性”一样。当说到“气就是性”的时候,就已经落入了一边,不再是性的本原了。孟子认为人性是善良的,是从本原上说的。但是性善良的起点,需要在气上面才能看到,如果没有气,也就看不到了。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情感,其实就是气的体现。程子说:“谈论性的时候不谈论气,是不完整的;谈论气的时候不谈论性,是不明白的。”这也是因为学者们各执一词,所以才这样说。要是能明白自己的本性,那么气就是性,性就是气,原本就不应该分清它们。
赏析:这段文字主要解释了程颐和朱熹对于“生之谓性”的理解。程颐认为,“气即是性”,也就是说,人的本性就是气的性质,而不仅仅是抽象的概念。而朱熹则进一步指出,只有讨论气,才能真正理解性和气的关联。这种观点强调了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