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信云:“良知亦有起处。”云云。
此或听之未审。良知者,心之本体,即前所谓恒照者也。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译文:
来信中说到:“良知也有开始的地方。”,这样说是否理解得不正确呢?所谓良知,即是心中固有的本性,也就是前文所说的恒照体。心的本体,没有开始也没有结束。即使是妄念的产生,但良知未尝不在,只不过是人们不知道存在罢了,有时候会有放逸的时候;尽管昏聩闭塞至极,但良知未尝不光明,只不过人们不知道觉察罢了,有时候会有被遮蔽的时候。虽然有时候会放逸,但其本体其实一直在那里,只要存留着就可以了;虽然有时候会被遮蔽,但其本体其实一直都在,只要观察清楚就可以了。如果说良知也有起始之处,那就是有时不在了,不是它本来的本体的意思呀。
注释:
传习录 · 卷中 · 答陆原静书 · 二
- 原文:“良知亦有起处” - 这里讨论的是良知(或称天理)是否有一个开始或起点。
- “良知者,心之本体” - 良知指的是人心中原本就具备的善性。
- “即前所谓恒照者也” - 这里的“恒照”是指良知作为人心中的固有本质或本性是持续存在的。
- “心之本体,无起无不起” - 心的本质是永恒不变的,既不是开始也不是停止。
- “虽妄念之发,而良知未尝不在” - 即便有妄念的产生,但良知始终存在于心中。
- “但人不知存,则有时而或放耳” - 人如果不了解如何去保持良知的存在的话,就会有时遗忘或忽略良知。
- “虽昏塞之极,而良知未尝不明” - 即使人处于极其愚昧或无知的状态,良知仍然不会完全消失。
- “但人不知察,则有时而或蔽耳” - 如果有人不去仔细观察和识别良知,那么良知就可能被遮蔽起来。
- “虽有时而或放,其体实未尝不在也,存之而已耳” - 尽管有时候会有所忽视或放任,但是良知的实质是存在的,关键是要保存好它。
- “虽有时而或蔽,其体实未尝不明也,察之而已耳” - 同样地,尽管有时候会被蒙蔽和掩盖,良知的实质仍然是明亮的,关键在于要去观察和辨识。
- “若谓良知亦有起处,则是有时而不在也,非其本体之谓矣” - 如果认为良知有一个开始或起点,那就意味着良知并非始终如一的存在,这并不符合良知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