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致知之说,春间再承诲益,已颇知用力,觉得比旧尤为简易。但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还须带‘格物’意思,使之知下手处。本来‘致知’‘格物’一并下,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还说与‘格物’,方晓得‘致知’。”云云。

“格物”是“致知”工夫,知得“致知”便已知得“格物”;若是未知“格物”,则是“致知”工夫亦未尝知也。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

译文

收到来信说:“我对于‘致知之说’的理解,在春天时再次接受教诲和启发,已经比较明白了。觉得与以前相比,更简单易懂了。不过,我的个人看法是,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应该带‘格物’的意思,让他们知道从何处入手。本来‘致知’‘格物’是一起下的,但在初学者不知道如何下手用功的情况下,还把‘格物’作为讨论的话题,这样才能知道‘致知’。”
这段话中,周道通提到“格物”实际上是‘致知’的功夫,一旦明白了‘致知’,也就自然而然知道了什么是‘格物’。如果没有理解到‘格物’,那么对于‘致知’这个目标也是一无所知。最近我写了一本书,专门讨论这个问题,现在给你送去,仔细看看就会明白了。”

注释

  1. 来书:指回信或书信。

  2. 致知之说:是指关于如何达到知识(即“致知”)的方法。

  3. 春间再承诲益:春天时,我又得到了你的教导和帮助。

  4. 已颇知用力:已经知道如何努力。

  5. 比旧尤为简易:比过去更为简单容易。

  6. 鄙心则谓与初学言之:我认为这(对于初学者而言)与“致知”的道理相联系。

  7. 还须带‘格物’意思:还应该加上“格物”的意思。

  8. 使知下手处:使他们知道从哪里开始着手。

  9. 致知’‘格物’一并下:同时讲解“致知”和“格物”。

  10. 但在初学未知下手用功:但是在初学者不知道如何开始用功。

  11. 还说与‘格物’:还在讨论“格物”的问题。

  12. 方晓得‘致知’:才知道“致知”。

  13. 近有一书与友人论此颇悉:我最近写了一本书,详细论述了这个问题。

  14. 今往一通,细观之,当自见矣:今天寄给你,仔细阅读一下,你会明白的。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周道通对学习“致知”与“格物”之间关系的看法。他认为,对于初学者来说,“致知”与“格物”是不可分割的,只有理解了“致知”,才能理解“格物”。同时,他提醒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要忽视“格物”的重要性,因为只有通过“格物”,才能真正理解“致知”。这首诗体现了周道通对学习的态度和方法论,即通过深入探究和实践来实现知识的积累和提升。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