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所论亦相去不远矣,只是契悟未尽。上蔡之问,与伊川之答,亦只是上蔡、伊川之意,与孔子《系辞》原旨稍有不同。《系》言“何思何虑”,是言所思所虑只是一个天理,更无别思别虑耳,非谓无思无虑也。故曰:“同归而殊途,一致而百虑,天下何思何虑。”云“殊途”,云“百虑”,则岂谓无思无虑邪?心之本体即是天理。天理只是一个,更有何可思虑得?天理原自寂然不动,原自感而遂通。学者用功,虽千思万虑,只是要复他本来体用而已,不是以私意去安排思索出来。故明道云:“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若以私意去安排思索,便是“用智自私”矣。“何思何虑”正是工夫。在圣人分上,便是自然的;在学者分上,便是勉然的。伊川却是把作效验看了,所以有“发得太早”之说。既而云“却好用功”,则已自觉其前言之有未尽矣。濂溪主静之论亦是此意。今道通之言,虽已不为无见,然亦未免尚有两事也。
诗句翻译与赏析
诗句原文
来书云:“上蔡尝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云:‘有此理,只是发得太早。’在学者功夫,固是‘必有事焉而勿忘’,然亦须识得‘何思何虑’底气象,一并看为是。若不识得这气象,便有正与助长之病;若认得‘何思何虑’,而忘‘必有事焉’工夫,恐又堕于‘无’也。须是不滞于‘有’,不堕于‘无’,然乎否也?”
译文
来信中提到上蔡曾询问“天下何思何虑”,伊川回答说:“确实存在这样的道理,只是过早地发问。”对于学习的人来说,固然需要牢记“必有事焉而勿忘”的原则,但同样需要理解“何思何虑”的意境,并将它一同看待。如果不理解这一意境,就可能产生正与助长的错误;如果只认识“何思何虑”却忘记了“必有事焉”的工夫,恐怕又会陷入虚无的状态。因此,关键在于既不停滞于“有”,也不落入“无”的境地,对吗?
注释解析
- “上蔡尝问”:指的是上蔡向伊川咨询了关于如何思考和处理事务的问题。
- “此理”:指天理或宇宙间的普遍道理。
- “必忘”:强调学习和实践过程中必须专注和持续。
- “何思何虑”:这里指的是思考时应当考虑什么,忧虑时应当关注什么。
- “正与助长之病”:指错误的方向和方法会阻碍进步。
- “无”:指完全放弃或忽视。
- “有”:指存在或积极的态度。
- “然乎否也”:表示是否这样,即是否应该如此。
- “致良知”:源自王阳明提出的哲学思想,主张通过内心的良知引导行为和判断。
- “涵养须用敬,进学则在致知”:出自《大学》,强调修养心性时需保持敬畏之心,求学问时需致力于明辨知识。
- “格物致知”:指通过探索事物的本质来实现智慧的提升,是一种实践性的学习方法。
分析与评价
这段书信讨论了学习者在面对问题时应如何结合理论与实际,既要深入挖掘道理的本质,又要在实际行动中体现这一点。同时,它也强调了学习和实践的连贯性,指出只有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中,才能真正掌握和运用这些知识。此外,该信还提醒学习者不要偏离正确的方向,避免因过度简化或片面化而导致的错误方法。
这封信不仅提供了一种哲学和道德的指导,同时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教育理念中重视实际应用和实践操作的传统。通过这种方式,学习者能够更有效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知识,进而实现个人的成长和提升。这种方法论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启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