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非夫豪杰之士无所待而兴起者,吾谁与望乎?

《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中的诗句及译文如下:

“所幸天理之在人心,终有所不可泯。而良知之明,万古一日,则其闻吾拔本塞源之论,必有恻然而悲,戚然而痛,愤然而起。沛然若决江河,而有所不可御者矣。”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阳明对于天理与人性的深刻理解和坚定信念。他认为,天理是存在于每个人心中的道德法则,是不可改变、不可泯灭的。而人的良知则是这种天理的体现,它如同永恒的阳光一样照耀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当王阳明提出“拔本塞源之论”时,他期望人们能够理解并接受这个道理,感受到内心的悲伤、痛苦和愤怒。这种情感如同江河洪水一般汹涌澎湃,但又有力量无法完全抵挡。

这首诗也体现了王阳明对于个人修养和国家治理的思考。他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从内心深处去理解和实践这些道理,通过自我修养来提升自己的道德品质。同时,他也强调了国家治理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有效的社会治理才能实现社会的和谐稳定。

《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不仅是王阳明哲学思想的重要文献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通过对这首诗的研究和解读,可以更深入地了解王守仁的思想精髓,感受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