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教者不复以此为教,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天下靡然而宗之,圣人之道遂以芜塞。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既其久也,斗争劫夺,不胜其祸,斯人沦于禽兽、夷狄,而霸术亦有所不能行矣。世之儒者慨然悲伤,搜猎先圣王之典章法制,而掇拾修补于煨烬之余,盖其为心良亦欲以挽回以先王之道。圣学既远,霸术之传积渍已深,虽在贤知,皆不免于习染,其所以讲明修饰,以求宣畅光复于世者,仅足以增霸者之藩篱,而圣学之门墙,遂不复可睹。于是乎有训诂之学,而传之以为名;有记诵之学,而言之以为博;有词章之学,而侈之以为丽。若是者,纷纷籍籍,群起角立于天下,又不知其几家,万径千蹊,莫知所适。世之学者如入百戏之场,戏谑跳踉,聘奇斗巧,献笑争妍者,四面而竞出,前瞻后盼,应接不遑,而耳目眩瞀,精神恍惑,日夜遨游淹息其间,如病狂丧心之人,莫自知其家业之所归。时君世主亦皆昏迷颠倒于其说,而终身从事于无用之虚文,莫自知其所谓。间有觉其空疏谬妄,支离牵滞,而卓然自奋,欲以见诸行事之实者,极其所抵,亦不过为富强功利、五霸之事业而止。圣人之学日远日晦,而功利之习愈趋愈下。其间虽尝瞽惑于佛、老,而佛、老之说卒亦未能有以胜其功利之心;虽又尝折衷于群儒,而群儒之论终亦未能有以破其功利之见。
诗:
三代之衰,王道熄而霸术昌;
孔孟既没,圣学晦而邪说横。
教者不复以此为教,
而学者不复以此为学。
霸者之徒,窃取先王之近似者,
假之于外以内济其私已之欲。
天下靡然而宗之,
圣人之道遂以芜塞。
相仿相效,日求所以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攻伐之计,一切欺天罔人,苟一时之得,以猎取声利之术,若管、商、苏、张之属者,至不可名数。
译文:
在三代时期,国家治理的方式是以仁政为主,但随着时间的推移,霸国的手段开始盛行。孔子和孟子去世后,他们的学说变得晦涩难懂,许多学派开始推崇各种功利主义思想。教育界不再强调这些思想作为教学的依据,学者们也逐渐放弃了对它们的研究。一些追求个人利益的人,模仿古代圣贤的思想,并将其包装成自己的东西,以此来谋取私利。这种风气使得社会上许多人盲目崇拜这些思想,甚至认为只要能够获得一时的利益,就可以通过不正当的手段来获取名声和财富。例如像管仲、商鞅、苏秦、张仪等人,他们的做法已经达到了无法用言语来形容的地步。
注释:
- 三代之衰:指夏、商、周三个朝代衰败的时期。
- 王道熄而霸术昌:指仁政被霸道所取代。
- 孔孟既没:孔子(孔丘)和孟子(孟轲)已经去世。
- 圣学晦而邪说横:指孔子倡导的儒家学问变得晦涩难懂,而各种功利主义和歪理邪说泛滥。
- 教者复不以为此教:指教育界不再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为指导。
- 学者不复以此为学:指学者也不再以孔子和孟子的思想作为自己的学习内容。
- 窃取先王之近似者:指一些人模仿古代圣贤的思想,并加以篡改以适应自己的利益。
- 内济其私已之欲:指这些人将古代圣贤的思想包装成自己的私利工具。
- 天下靡然而宗之:指社会风气开始盲目崇拜这些思想。
- 圣学遂以芜塞:指孔子和孟子的学说因为被这些功利主义思想所淹没,变得难以传播和理解。
- 相仿相效:相互模仿,竞相效仿。
- 富强之说、倾诈之谋:指追求财富和权力的各种理论和策略。
- 欺天罔人:欺骗上天与百姓。
- 苟一时之得:只要能够得到暂时的胜利或利益。
- 声利之术:指通过名声和利益来达到目的的手段。
- 管、商、苏、张之属:指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如管仲、商鞅、苏秦、张仪等。
赏析:
这首诗描绘了从孔子时代到宋代,儒家思想的衰微和功利主义思想的兴起。作者表达了对社会风气的担忧,认为人们过分追求名利,忽略了真正的道德修养。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情况的分析,诗人揭示了当时社会的道德沦丧和文化危机,呼吁人们回归儒家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