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遍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义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
“封禅”之说尤为不经,是乃后世佞人谀士所以求媚于其上,倡为夸侈,以荡君心而靡国费。盖欺天罔人,无耻之大者,君子之所不道,司马相如之所以见讥于天下后世也。吾子乃以是为儒者所宜学,殆亦未之思邪?
夫圣人之所以为圣者,以其生而知之也。而释《论语》者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夫礼乐、名物之类,果有关于作圣之功也,而圣人亦必待学而后能知焉,则是圣人亦不可以谓之“生知”矣。谓圣人为“生知”者,专指义理而言,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礼乐、名物之类无关于作圣之功矣。圣人之所以谓之‘生知’者,专指义理而不以礼乐名物之类,则是“学而知之”者,亦惟当学知此义理而已。“困而知之”者,亦惟当困知此义理而已。今学者之学圣人,于圣人之所能知者,未能“学而知之”,而顾汲汲焉求知圣人之所不能知者以为学,无乃失其所以希圣之方欤?凡此皆就吾子之所惑者而稍为之分释,未及乎拔本塞源之论也。
诗:羲和历数之学,皋、契未必能之也,禹、稷未必能之也。尧、舜之知而不遍物,虽尧、舜亦未必能之也。然至于今,循义和之法而世修之,虽曲知小慧之人、星术浅陋之士,亦能推步占候而无所忒,则是后世曲知小慧之人,反贤于禹、稷、尧、舜者邪?
译文:羲和历法的学问,皋陶、契能否做到尚且不可知。大禹、后稷是否能掌握也不得而知。但到了今天,遵循义和法则世代流传修炼,即使是那些见识浅薄、智慧有限的普通人,也能推算天文、预测吉凶,没有任何差错。这样看来,后人中那些智慧有限的人反而比大禹、后稷、尧、舜要高明。
注释:
- 羲和:神话中的太阳神,负责观测日出日落,管理时间。
- 历数之学:指天文历法之学。
- 皋、契:古代两位传说中的圣人。
- 禹、稷:大禹与后稷均为夏朝与周朝的祖先,以农业文明著称。
- 尧、舜:中国上古时期两位圣明的君主。
- 知而不遍物:了解事物但不全面地理解万物。
- 曲知小慧之人:见识有限、智慧不高的人。
- 星术:天文学或占卜术。
- 推步占候:通过观察天象来预测未来的占卜方法。
- 无所忒:没有差错、正确无误。
赏析:
这首诗表达了王守仁对古代圣贤们知识范围的深刻理解。他认为,即使是尧、舜这样的圣明君主,也不可能对万物有全面的了解。这反映了一种哲学思想,即真正的智慧不在于掌握所有知识,而在于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些知识去指导实践。
在王守仁看来,后世人虽然无法完全掌握所有的知识和技能,但他们通过学习和实践,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古人的水平。这种观点强调了学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鼓励人们不断追求知识和智慧的提升。
王守仁还批评了那些浅薄的智慧和迷信占卜的人们,认为他们虽然在某些方面有所成就,但在整体上可能还不如古代的圣人。这反映了他的批判精神,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传统价值观的坚持。
王守仁的这首诗展现了他对古代圣贤们的崇敬以及对知识和智慧的深刻理解。他鼓励人们学习并实践所学知识,同时也提醒人们要保持谦虚和批判性思维,不断提高自己的智慧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