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乡愿之乱忠信,尧、舜、子之之禅让,汤、武、楚项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摄辅,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尝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古今事变之疑,前于良知之说,已有规矩尺度之喻,当亦无俟多赘矣。至于明堂、辟雍诸事,似尚未容于无言者。然其说甚长,姑就吾子之言而取正焉,则吾子之惑将亦可少释矣。
夫明堂、辟雍之制,始见于吕氏之《月令》,汉儒之训疏。《六经》
来书云:“杨、墨之为仁义,乡愿之乱忠信,尧舜子之的禅让,汤武楚项之放伐,周公莽操之摄辅,谩无印证,又焉适从?且于古今事变,礼乐名物,未尝考识,使国家欲兴明堂,建辟雍,制历律,草封禅,又将何所致其用乎故《论语》曰‘生而知之’者,义理耳。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行事之实此则可谓定论矣。”
所喻杨、墨、乡愿、尧、舜、子之、汤、武、楚项、周公、莽、操之辨,与前舜、武之论,大略可以类推。
- 解析关键词:
- 杨、墨:古代哲学家,主张“兼爱”和“非攻”,对儒家思想构成挑战。
- 乡愿:行为圆滑,不违背原则,但缺乏独立思考。
- 尧、舜、子之:三代的君主,他们的行为被认为是理想的政治典范。
- 汤、武、楚项:商朝、周朝的君主,通过战争推翻暴政,建立新的秩序。
- 周公、莽、操:历史上的不同人物,他们的政治实践和改革措施也有不同的评价。
- 诗句翻译:
- 来书表达了对古代哲学流派的理解和对历史事件的评价。
- 译文:
你提到的各种哲学思想和历史事件,都是值得深入探讨的话题。在讨论这些问题时,我们需要保持客观和理性的态度。同时,我们也应该结合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来理解它们。
- 赏析:
- 本诗通过引用古代哲学家的观点和历史事件,展示了一种对知识和历史的理解方式。
- 作者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学习和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应用知识。
他也指出了理解和评价历史事件的重要性,因为历史事件往往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需要我们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