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书》之中,未尝详及也。岂吕氏、汉儒之知,乃贤于三代之贤圣乎?齐宣之时,明堂尚有未毁,则幽、历之世,周之明堂皆无恙也。尧、舜茅茨土阶,明堂之制未必备,而不害其为治;幽、历之明堂,固犹文、武、成、康之旧,而无救于其乱。何邪?岂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则虽茅茨土阶,固亦明堂也;以幽、历之心,而行幽、历之政,则虽明堂,亦暴政所自出之地邪?武帝肇讲于汉,而武后盛用于唐,其治乱何如邪?

天子之学曰辟雍,诸侯之学曰泮宫,皆象地形而为之名耳。然三代之学,其要皆所以明人伦,非以辟不辟、泮不泮为重轻也。孔子云:“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制礼作乐,必具中和之德,声为律而身为度者,然后可以语此。若夫器数之末,乐工之事,祝史之守,故曾子曰:“君子所贵乎道者三,笾豆之事,则有司存也。”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其重在于“敬授人时”也。舜在璇玑玉衡,其重在于以齐七政也。是皆汲汲然以仁民之心而行其养民之政,治历明时之本,固在于此也。

诗句: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二

译文:吕氏、汉儒的知识,是否比三代的圣明更贤明?齐宣帝的时候,明堂还没有被毁,那么在周幽王、周厉王的时代,周朝的明堂都没有遭到毁坏。尧舜时用茅草和泥土筑成的台阶和土阶,明堂的制度并没有全部具备,但这不妨碍他治国;周幽王、周厉王时的明堂,虽然与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的原状相同,但仍然不能挽救他们的混乱。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难道他们不能“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那么即使使用茅草和泥土筑成的台阶和土阶,也仍然是一座明堂;如果他们的心是幽王、厉王的心,那么即使有明堂,也是暴政产生的根源。武帝开始在汉朝讲学,而武则天在唐朝大力实行,他们的治乱情况如何呢?
注释:《四书集说》是一本对《四书》进行注解的书籍,它包含了全文和白话文版本,可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深意。
赏析:这首诗通过对《四书》中的一些经典语句进行解读,探讨了仁义与道德的重要性以及仁心对于政治的影响。诗中提到“以不忍人之心,而行不忍人之政”,意味着以善良的心态对待他人,才能实现真正的仁政。同时,诗中也提到了古代的政治制度,如文王、武王、成王、康王时期的明堂制度,强调了制度对于治国的重要性。通过这些讨论,诗人表达了自己对于儒家思想的理解和认同,同时也反映了作者对于历史和政治的关注。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