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学而详说之”者,“将以反说约也”。若无“反约”之云,则“博学、详说”者,果何事邪?舜之“好问好察”,惟以用中而致其精一于道心耳。道心者,良知之谓也。君子之学,何尝离去事为而废论说;但其从事于事为、论说者,要皆知行合一之功,正所以致其本心之良知,而非若世之徒事口耳谈说以为知者,分知行为两事,而果有节目先后之可言也。
【注】①“博学”:《礼记》中说:“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②“详说”:详细地论述。③“反约”:指返璞归真,从简处见精深。④“道心”:本心的良知。⑤“致”:使……达到。⑥“何事”:做什么事。⑦“中”:指内心。⑧“精一”:专一、专诚。⑨“节目”:指事物的条理和顺序。⑩“分”:分开、分离。
【译文】
“广博地学习而详细地阐述它”,是“用来返归简约的”。如果没有“返归简约”的意思,那么“广博地学习,详细地阐述它”又是为了什么呢?舜之所以“好问好察”,不过是以用其中而使他的心思专注在道理上罢了。所谓的“道心”,就是良知。君子的学习,哪能离开事物而不去做,废弃论说呢?但是君子从事于事物的处理和议论的时候,都应该是知与行的功夫达到了一致,这正好是用来实现他本心的良知,而不是像那些世俗的人一样,只知道口头上的议论而没有实际行动的,他们把知和行分成两截,并且还真的有先后之分可言呢!
赏析:
此诗为王阳明答友人书信中的一段,意在阐明学问与实践的关系。
王阳明认为,“博学而详说之”的目的,在于“将以反说约也”。“反说”,就是反过来思考;“约”,就是简易。所以,“博学而详说之”的目的,在于返朴归真,从简处见精深。这就是说,学问不能只停留在文字上,不能只停留在理论上,必须将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在实践中去检验,去完善,从而真正获得对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王阳明认为,道心是良知的具体表现,君子的学问应该不离事务和议论。然而,君子在事务和议论中,应当是知行合一的,即知道就要做到,做起来就要做到,二者不可分割。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他的本心良知。
王阳明还指出,世俗人往往把知和行分开来看待,以为知识只是理论,而行动只是行为,两者之间有先后之分。其实,这种观点是错误的。真正的学问应该把知和行结合起来,通过实践去验证和丰富知识,从而实现知和行的有机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