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示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

我们来解读这首诗的原文: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十

舜之不告而娶,岂舜之前已有不告而娶者为之准则,故舜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亦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

武之不葬而兴师,岂武之前已有不葬而兴师者为之准则,故武得以考之何典,问诸何人,而为此邪?抑示求诸其心一念之良知,权轻重之宜,不得已而为此邪?

使舜之心而非诚于为无后,武之心而非诚于为救民,则其不告而娶与不葬而兴师,乃不孝、不忠之大者。而后之人不务致其良知,以精察义理于此心感应酬酢之间,顾欲悬空讨论此等变常之事,执之以为制事之本,以求临事之无失,其亦远矣。其余数端,皆可类推,则古人致知之学,从可知矣。

我们将这些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舜没有告诉人们就结婚了,难道舜之前就已经有了没有告诉人们结婚的先例,所以舜能够根据哪本经典去询问,向谁请教而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吗?还是说舜是依靠他的心中一念的良知,权衡轻重的情况,不得已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呢?

岳飞没有埋葬他的父亲就开始发兵抗金,难道岳飞之前就已经有了没有埋葬父亲就发兵的先例,所以岳飞能够根据哪本经典去询问,向谁请教而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吗?还是说岳飞是依靠他的心中一念的良知,权衡轻重的情况,不得已才做出这样的决定的呢?

如果舜的心不是真诚地为了要传宗接代,岳飞的心不是真诚地为了要拯救百姓,那么舜的不告而娶和岳飞的没有埋葬父亲就发兵,就是最大的不孝和不忠了。而后世的人却不致力于探索自己的良知,只在自己心里感受和应对日常的事务,却还要谈论这些异常情况,用它们作为处理事情的根本原则,以求在处理事情时没有失误。这样的做法也是十分遥远的了。其他的一些问题,都可以用这种方法来类推,这样我们就可以知道古代人的致知之道了。

这段文本是王阳明在《传习录》中的一段对话。王阳明通过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真正的智慧不在于寻找现成的规则,而在于内心的良知和判断。他主张,我们应该根据内心良知和实际情况来决定行为,而不是盲目地遵循旧有的规则。这种观点强调了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的道德判断能力。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