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所谓‘良知良能,愚夫愚妇可与及者’。至于节目时变之详,毫厘千里之缪,必待学而后知。今语孝于温?定省,孰不知之?至于舜之不告而娶,武之不葬而兴师,养志、养口,小杖、大杖,割股、庐墓等事,处常处变,过与不及之间,必须讨论是非,以为制事之本,然后心体无蔽,临事无失。”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此语诚然。顾后之学者忽其易于明白者而弗由,而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此其所以“道在迩而求诸远,事在易而求诸难”也。孟子云:“夫道若大路然,岂难知哉?人病不由耳。”良知、良能,愚夫愚妇与圣人同;但惟圣人能致其良知,而愚夫愚妇不能致,此圣愚之所由分也。节目时变,圣人夫岂不知?但不专以此为学。而其所谓学者,正惟致其良知,以精察此心之天理,而与后世之学不同耳。吾子未暇良知之致,而汲汲焉顾是之忧,此正求其难于明白者以为学之弊也。
这首诗是王阳明《传习录·卷中·答顾东桥书》中的一段,主要讨论了“道”的理解和实践问题。诗中提到,理解“道”的大原则是容易的,即所谓的“良知良能”,任何人都可以学习和实践。然而,对于具体的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如孝道、礼仪等,需要深入学习和探讨,才能明白其细节和变通之处。
关键词注释:
- 道:这里的“道”指的是儒家的伦理道德标准,即人应该遵循的基本原则。
- 易明白:容易理解,简单易懂。
- 节目时变之详:指道德规范的具体细节和在不同情况下的变化。
- 毫厘千里之缪:指微小的差异可能导致巨大的误解或错误。
- 学而后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
- 养志、养口等事:指日常生活中的修养和规范行为。
- 临事无失:面对事情时能够保持正确的态度和行为。
赏析:
这首诗主要表达了王阳明对道德实践的理解和认识。他认为,理解“道”的大原则是容易的,而具体的行为准则和应用则需要深入学习和探讨。他强调了实践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通过实践才能真正理解和掌握这些道德规范。同时,他也批评了一些人在追求高深的理论时忽略了实际的实践,认为这是导致理解模糊和错误的一个主要原因。总的来说,这是一首充满智慧和深刻思考的诗歌,体现了王阳明独特的哲学思想和教育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