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此乃吾子自以己意揣度鄙见而为是说,非鄙人之所以告吾子者矣。若果如吾子之言,宁复有可通乎?盖鄙人之见,则谓意欲温凊、意欲奉养者,所谓“意”也,而未可谓之“诚意”,必实行其温凊奉养之意,务求自慊而无自欺,然后谓之“诚意”。知如何而为温凊之节、知如何而为奉养之宜者,所谓“知”也,而未可谓之“致知”。必致其知如何为温凊之节者之知,而实以之温凊;致其知如何为奉养之宜者之知,而实以之奉养,然后谓之“致知。”
温?之事,奉养之事,所谓“物”也,而未可谓之“格物”。必其于温?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温?之节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于奉养之事也,一如其良知之所知当如何为奉养之宜者而为之,无一毫之不尽,然后谓之“格物”。温?之物格,然后知温?之良知始致;奉养之物格,然后知奉养之良知始致。故曰:“物格而后知至。”致其知温?之良知,而后温?之意始诚;致其知奉养之良知,而后奉养之意始诚。故曰:“知至而后意诚。”此区区“诚意、致知、格物”之说盖如此。吾子更熟思之,将亦无可疑者矣。
来书云:“谓致知之功,将如何为温凊、如何为奉养,即是‘诚意’,非别有所谓‘格物’,此亦恐非。”
译文:你的来信中提到,你认为“致知”的功夫应该是如何照顾家人的起居饮食,也就是如何做好这些事,这其实已经体现了“诚意”。你并不认为还需要通过“格物”(即探究事物的道理)去达到这个效果。但我担心这样理解可能并不准确。
注释:来者(来信),指代书信往来。温凊(温:温暖;凊:凉爽),指照顾老人的生活起居。诚意,儒家伦理思想之一,指内心的诚实和正直。格物,儒家经典用语,原指探究事物的原理和道理的过程。
赏析:顾东桥在这里提出了一个疑问,他认为在实践“致知”的过程中,仅仅知道如何照料家人的起居饮食就足够了,这已经体现了“诚意”,而无需再去通过“格物”去探求更深的道理。他似乎对这种理解持有一定的肯定态度。然而,作者认为这种理解可能并不周全,因为“致知”并不仅仅是关于如何做事情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要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和把握,而不仅仅是表面的行为。因此,作者强调了对事物本质的探究和理解才是“致知”的真正目的,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如何去做的表面功夫上。同时,作者也表达了自己对这个问题的深思和探讨,认为这样的理解可能并不是最准确或最全面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