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纵令静而有觉,稍悟本性,则亦定慧无用之见,果能知古今、达事变,而致用于天下国家之实否乎?其曰:‘知者意之体,物者意之用’‘格物如格君心之非之格’。语虽超悟,独得不踵陈见,抑恐于道未相吻合?”

区区论致知格物,正所以穷理,未尝戒人穷理,使之深居端坐而一无所事也。若谓即物穷理,如前所云务外而遗内者,则有所不可耳。昏暗之士,果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则“虽愚必明,虽柔必强”。大本立而达道行,九经之属,可一以贯之而无遗矣,尚何患其无致用之实乎?彼顽空虚静之徒,正惟不能随事随物精察此心之天理,以致其本然之良知,而遗弃伦理,寂灭虚无以为常,是以要之不可以治家国天下。孰谓圣人穷理尽性之学,而亦有是弊哉!

来书云:“教人以致知、明德,而戒其即物穷理,诚使昏暗之士,深居端坐,不闻教告,遂能至于知致而德明乎?”

译文:来信询问我对于教育他人致知和明德的看法,同时告诫他们不应该只停留在对事物的穷察上。如果一个愚昧的人只是静坐冥想,不去接受教导,他是否能由此达到知识和德行的提升呢?

注释:致知 —— 追求知识的过程;明德 —— 弘扬道德;即物 —— 事物,指外在的世界;穷理 —— 深入研究事物的原理和本质;昏暗之士 —— 缺乏智慧的普通人;深居端坐 —— 长时间保持沉默寡言的状态;不闻教告 —— 不接受外界的教导和引导;知致而德明 —— 知识得以提升,品德也得到升华。

赏析:此诗表达了王守仁对于教育和学习的态度和方法的看法。他认为,教育的目的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关键的是要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背后的精神和道德内涵。通过深入探索事物的本质和原理,可以更好地理解知识,进而提升自己的道德修养。这种教育方式强调内在修养和外部知识的结合,是儒家“内圣外王”思想的体现。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