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明道云:“只穷理,便尽性至命。”故必仁极仁而后谓之能穷仁之理,义极义而后谓之能穷义之理。仁极仁则尽仁之性矣,义极义则尽义之性矣。学至于穷理至矣,而尚未措之于行,天下宁有是邪?是故知不行之不可以为学,则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矣。知不行之不可以为穷理,则知“知、行”之合一并进,而不可以分为两节事矣。
夫万事万物之理,不外于吾心;而必曰穷天下之理,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以裨补增益之,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虽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而扩充之极,至于尽性、知天,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吾子所谓“气拘物蔽”者,拘此蔽此而已。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而欲以外求,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明岂可以自外而得哉?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不容于不辨。吾子毋谓其论之太刻也。
诗句:
今吾子特举学、问、思、辨,以穷天下之理,而不及笃行,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
译文:
现在我儿子只强调学习、询问、思考和辨别,来穷尽天下的道理,却忽视了实践(笃行),这是专门把学习、询问、思考和辨别当作知识,认为穷尽道理就是没有行动。天下难道有不行动就进行学习的人吗?难道有不行动就能称其为穷尽道理的人吗?
注释:
- 今吾子:指顾东桥。
- 特举学、问、思、辨:特别强调学习和讨论的四个方面。
- 以穷天下之理:用这些方法去探索和理解世间万物的道理。
- 不及笃行:不及于将所学知识付诸实践。
- 是专以学、问、思、辨为知:仅仅将学习、提问、思考和辨析当作了知识。
- 而谓穷理为无行也已:认为穷尽天地间所有道理就是没有行动,或者说,认为只有通过行为才能实现对道理的理解和掌握。
- 天下岂有不行而学者邪:天下哪有不行动就进行学问学习的人呢?
- 岂有不行而遂可谓之穷理者邪:哪有不行动就不能称之为穷尽道理的人呢?
- 是殆以吾心之良知为未足:这几乎相当于说,我内心的良知还不足以满足,还需要在更广阔的世界中寻求帮助和补充。
- 而必外求于天下之广:必须到世界上广阔的其他地方去寻找补充。
- 是犹析心与理而为二也:这就好像把心灵和真理分开对待。
- 夫学、问、思、辨、笃行之功:学习、询问、思考、辩论和笃行的功效。
- 虽然其困勉至于人一己百:尽管他们努力刻苦到“自己比自己还要努力”的程度。
- 而扩充之极:但这种扩展和提升的极限是“尽性、知天”。
- 亦不过致吾心之良知而已:也不过是达到我们内心良知的境界罢了。
- 良知之外,岂复有加于毫末乎:除了我们的内心良知之外,还能添加些什么呢?
- 今必曰穷天下之理,而不知反求诸其心:现在你一定要穷尽天下之理,但却不知道反过来从自己的内心去寻求答案。
- 则凡所谓善恶之机、真妄之辨者,舍吾心之良知,亦将何所致其体察乎:那么,关于善与恶的本质、真假的区别等一切问题,如果抛开了我们内心良知的体察,又怎能得到正确的认识呢?
- 吾子所谓气拘物蔽:您所提到的“被事物束缚”、“被外界迷惑”等说法。
- 今欲去此之蔽,不知致力于此:现在想要摆脱这种外界的束缚和迷惑,却不明白应该专注于此。
- 而欲以外求:却试图通过外部世界来寻求。
- 是犹目之不明者,不务服药调理以治其目:这就像是眼睛看不清东西时,不去服用药物或寻求医生治疗,而是徒劳地到处寻找解决方法。
- 而徒伥伥然求明于其外:只是徒劳地希望从外界获得视力恢复。
- 任情恣意之害,亦以不能精察天理于此心之良知而已:任意妄为的危害,也在于无法精确地观察并理解我们内心良知中的宇宙道理。
- 此诚毫厘千里之谬者:这是一个极其荒谬的错误。
- 不容于不辨:是绝不能容忍的。
赏析:
这首诗主要探讨了学习和实践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内省来实现真正的理解。顾东桥在这里提出了一种观点,即学习、询问、思考和辩论可以作为获取知识的一种方式,但如果没有实践,则可能只是一种空谈或表面的理解。他批评那些只在书本上追求知识和理论,而忽略了实际行动的人。他认为,真正的理解和真正的知识是通过实践和经验获得的,而不是仅靠理论学习。此外,他还指出,过分强调外在的知识获取可能会导致人们忽视内心的真实感受和体验。因此,他主张应当重视内在的自我修养和实践,以达到真正的理解和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