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朱子所谓“格物”云者,在“即物而穷其理”也。即物穷理是就事事物物上求其所谓定理者也,是以吾心而求理于事事物物之中,析心与理为二矣。夫求理于事事物物者,如求孝之理于其亲之谓也。求孝之理于其亲,则孝之理其果在于吾之心邪?抑果在于亲之身邪?假而果在于亲之身,则亲没之后,吾心遂无孝之理欤?见孺子之入井,必有恻隐之理,是恻隐之理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在于吾心之良知欤?其或不可以从之于井欤?其或可以手而援之欤?是皆所谓理也。是果在于孺子之身欤?抑果出于吾心之良知欤?以是例之,万事万物之理莫不皆然,是可以知析心与理为二之非矣。
【诗句】
来书云:“闻语学者,乃谓‘即物穷理’之说亦是玩物丧志,又取其‘厌繁就约’‘涵养本原’数说标示学者,指为晚年定论,此亦恐非。”
【译文】
您的来信中提到:“听闻有说法认为,学习时所讲的‘即物穷理’的说法,也是对玩物丧志的一种玩味,还引用了‘厌繁就约’和‘涵养本原’等说法,来指引学者们。这些观点被认为是晚年的定论,恐怕也并非正确。”
【注释】
- 来书:指您给《传习录》撰写的书信。
- 闻语学者:听闻过学者的言论。
- “即物穷理”:指在认识事物的过程中穷尽其道理。
- 玩物丧志:比喻沉迷于某种事物而荒废了正事。
- “厌繁就约”:指的是简化复杂的东西,追求简约。
- “涵养本原”:指的是培养内在的道德修养。
- 晚年定论:指的是晚年时对某些问题形成的坚定看法或结论。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与友人之间的通信,讨论了“即物穷理”这一哲学概念。王阳明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我们应当注重实践和体验,通过与事物的直接接触来理解事物的本质,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他批评那些只关注抽象概念和理论的人,认为这样会让人陷入玩物丧志的境地,无法真正理解和把握事物的实质。同时,他还提倡在追求简约的同时,也要注重内在的道德修养,这样才能更好地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况。
这首诗反映了王阳明对知识的理解,他认为真正的学问不在于死记硬背,而在于对事物的深入理解和实践经验的积累。他强调实践和体验的重要性,认为这是理解和掌握事物的关键。此外,他还提倡在处理事物时要注重简约和内在修养,认为这是达到更高境界的必要条件。
这首诗体现了王阳明对知识和学问的深刻见解,强调实践、简约和内在修养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