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使初学之士尚未能不二其心者,而遽责之以圣人生知、安行之事,如捕风捉影,茫然莫知所措其心,几何而不至于“率天下而路”也?今世致知格物之弊,亦居然可见矣。吾子所谓“务外遗内,博而寡要”者,无乃亦是过欤?此学问最紧要处,于此而差,将无往而不差矣。此鄙人之所以冒天下之非笑,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呶呶其言,其不容己者也。
【注释】
- 传习录:即《大学章句》。《传习录》是明代王守仁(阳明)的弟子钱德洪所辑,共分上、下两篇。
- 卷中:指《大学章句》中的“格物致知”一章。《格物致知》是儒家经典中的重要概念,意指通过观察事物,探究事物的本原与道理,以获得对事物的认识。
- 答顾东桥书:指王阳明给顾东桥的回信。顾东桥,即顾同甫,字仲思,浙江绍兴人。
- 五:指《传习录》中“格物致知”一章的第五节。
- 尽心、知性、知天:“格物、致知”:这是儒家经典的两个重要概念,分别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实践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与道理的认识;通过深入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性,从而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
- 格物、致知:通过观察和实践事物,从而获得对事物本质与道理的认识;通过深入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性,从而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认识。
- 初学之士:指刚开始学习儒家经典的学生或学者。
- 二其心:使内心坚定不动摇。
- 圣人生知、安行之事:指圣人天生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以及他们能够从容自如地行走世间。
- 捕风捉影:比喻寻找事物而不得,或者抓住一些表面现象来作为判断依据。
- 率天下而路:意思是让天下的人都随波逐流,无所适从,形容一个人的行为或主张引起了广泛的影响,导致众人跟随。
- 博而寡要:指知识面很广,但缺乏重点,没有抓住核心问题。
- 鄙人:指作者自己。
- 冒天下之非笑:不顾世人的非议。
- 忘其身之陷于罪戮:忘记了自己的安危和生死。
- 呶呶其言:形容说话时声音大而杂乱。
- 不容己者也:形容说话内容深刻,无法用言语表达清楚。
【赏析】
这首诗是王阳明在回答顾东桥的来信时所写的回信,主题是讨论儒家经典中的“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现在的学习者还没有达到能够不偏离自己的心志的程度,就急于要求他们达到圣人的天生就具备的知识和能力,这就像是去捕捉空中的影子,茫然不知所措。这种要求对于初学者来说是非常困难的,因此容易导致他们迷失方向,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
王阳明在这封信中强调了“格物致知”与“尽心知性”之间的关系。他认为,“格物致知”是通过对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和实践,从而获得对事物的本质和道理的认识。而“尽心知性”则是通过深入理解自身和他人的心性,从而达到对宇宙人生的深刻理解。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在信中,王阳明还批评了当时学术界的一些弊病。他认为,许多学者追求博学多才,但却忽略了重点,没有抓住核心问题。这种现象导致了学术界的混乱和无效率,使得学者们无法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因此,他呼吁人们应该注重深入思考和理解,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表面上的知识积累。
王阳明在信中表达了自己的担忧。他认为,现在的年轻人在学习儒家经典时,往往还没有达到可以不偏离自己的心志的阶段,就急于要求他们达到圣人的境界。这种要求是非常困难的,甚至可能会让他们迷失方向,最终无法达到理想的境界。因此,他希望年轻人能够耐心地去学习和理解,不要过于急躁和焦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