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行工夫本不可离,只为后世学者分作两截用功,失却知行本体,故有合一并进之说。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即如来书所云“知食乃食”等说可见,前已略言之矣。此虽吃紧救弊而发,然知行之体本来如是,非以己意抑扬其间,姑为是说,以苟一时之效者也。
“专求本心,遂遗物理”,此盖失其本心者也。夫物理不外于吾心,外吾心而求物理,无物理矣。遗物理而求吾心,吾心又何物邪?心之体,性也,性即理也。故有孝亲之心,即有孝之理,无孝亲之心,即无孝之理矣;有忠君之心即有忠之理,无忠君之心即无忠之理矣。理岂外于吾心邪?晦庵谓“人之所以为学者,心与理而已。心虽主乎一身,而实管乎天下之理;理虽散在万事,而实不外乎一人之心”,是其一分一合之间,而未免已启学者心、理为二之弊。此后世所以有“专求本心,遂遗物理”之患,正由不知心即理耳。夫外心以求物理,是以有暗而不达之处。此告子义外之说,孟子所以谓之不知义也。心一而已,以其全体恻怛而言谓之仁,以其得宜而言谓之义,以其条理而言谓之理。不可外心以求仁,不可外心以求义,独可外心以求理乎?外心以求理,此知行之所以二也。求理于吾心,此圣门知行合一之教,吾子又何疑乎?
诗句:
来书云:“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若真谓行即是知,恐其专求本心,遂遗物理,必有暗而不达之处,抑岂圣门知行并进之成法哉?”
译文:
您的来信中说:“真正的知识就是行动,如果没有行动就不足以称之为真正的知识。这是为了学者们能更好地实践而提出的紧急教导,让他们努力去实践。但是如果你真的认为行动本身就是知识,那恐怕会导致他们只追求本心,从而忽略了物理世界,这必然会有很多看不见的、不透彻的地方。难道这不是儒家学说中的知行并进的正确方式吗?”
关键词解释:
- 知行:指认知和行动的统一,理解与执行的合一。
- 真知:真实、深刻的知识。
- 本心:人的本性、本质的心性。
- 物理:自然界和社会现象的物质基础。
赏析:
这首诗是王守仁写给朋友顾东桥的信,讨论了“知”和“行”的关系。他认为,只有通过实际行动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而如果将行动等同于知识,可能会忽视对事物本质的了解,导致行为上的盲动。因此,他强调知行并进的重要性,提醒人们不仅要追求知识的积累,更要注重实践,以实现知识与行动的统一。这首诗表达了王守仁对于知行合一的坚定信念和深刻见解,是其哲学思想的精华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