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这首诗的原文如下:

传习录 · 卷中 · 答顾东桥书 · 三

来书云:“所喻知行并进,不宜分别前后,即《中庸》‘尊德性而道问学’之功,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之道。然工夫次第,不能无先后之差,如知食乃食,知汤乃饮,知衣乃服,知路乃行,未有不见是物,先有是事。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

既云“交养互发、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则知行并进之说无复可疑矣。又云“功夫次第,不能不无先后之差”,无乃自相矛盾已乎?“知食乃食”等说,此尤明白易见,但吾子为近闻障蔽,自不察耳。夫人必有欲食之心,然后知食,欲食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食味之美恶,必待入口而后知,岂有不待入口而已先知食味之美恶者邪?必有欲行之心,然后知路,欲行之心即是意,即是行之始矣。路岐之险夷,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岂有不待身亲履历而已先知路岐之险夷者邪?“知汤乃饮,知衣乃服”,以此例之,皆无可疑。若如吾子之喻,是乃所谓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者矣。吾子又谓“此亦毫厘倏忽之间,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是亦察之尚有未精。然就如吾子之说,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亦自断无可疑矣。

逐句释义:

  1. 来书:来信。
  2. 所喻:你所比喻的。
  3. 知行并进:知道和行动要同时进行。
  4. 不宜分别前后:不应该区分先后。
  5. 《中庸》:儒家经典之一,是宋明理学的重要著作。
  6. 尊德性:重视道德修养。
  7. 道问学:追求学问和知识。
  8. 功:作用、功效。
  9. 交养互发:相互滋养、共同进步。
  10. 内外本末一以贯之:内外互相联系、根本和细节一致贯穿。
  11. 工夫次第:做事情的顺序和步骤。
  12. 毫厘倏忽之间:形容时间极为短暂。
  13. 今知之:现在知道了。
  14. 明日乃行:明天才开始行动。
  15. 不见是物而先有是事:看不到事物却已经有事情发生了。
  16. 此尤:尤其。
  17. 吾子:对对方的敬称。
  18. 为近闻障蔽:被最近听到的东西蒙蔽了。
  19. 自不察耳:自己没有察觉。
  20. 必待入口而后知:一定要等到品尝食物后才知道自己的味道好坏。
  21. 必有欲行之心:必须有想行动的欲望。
  22. 路岐之险夷:路上的危险和平坦的道路。
  23. 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必须亲身经历才能知道。
  24. 此亦毫厘倏忽之间:这也是极短的时间。
  25. 非谓截然有等今日知之,而明日乃行也:不是表示今天了解某事,明天就开始行动。
  26. 察之尚有未精:理解上还不够深入。
  27. 就如吾子之说:就像你所说的那样。
  28. 则:那么。
  29. 则知行之为合一并进:那么知行应该同时进行。
  30. 亦自断无可疑矣:也就没有任何疑问了。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