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此语然矣。然而推本吾子之意,则其所以为是语者,尚有未明也。朱子以“尽心、知性、知天”为“格物、致知”,以“存心、养性、事天”为“诚意、正心、修身”,以“夭寿不二,修身以俟”为“知至仁尽,圣人之事”。若鄙人之见,则与朱子正相反矣。夫“尽心、知性、知天”者,生知安行,圣人之事也;“存心、养性、事天”者,学知利行,贤人之事也;“夭寿不二,修身以俟”者,困知勉行,学者之事也。岂可专以“尽心、知性”为知,“存心、养性”为行乎?吾子骤闻此言,必又以为大骇矣。然其间实无可疑者,一为吾子言之。
来书云:“所释《大学》古本,谓致其本体之知,此固孟子尽心之旨,朱子亦以虚灵知觉为此心之量。然‘尽心’由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
译文:您来信中提到的解释《大学》古本,认为要到达本体的知性,这是符合孟子“尽心”的观点,也是朱熹认为的“虚灵知觉”是心的本质。然而,您认为“尽心”来源于“知性”,而“致知”则在“格物”。
关键词解释:
- 《大学》:儒家经典之一,主要讨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 古本:《大学》的一种版本,与今本有所区别,更接近孔子原意。
- 致其本体之知:指理解并达到事物的本质认识。
- 孟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提出“尽心”的概念。
- 朱子:南宋儒学大师朱熹,对《大学》等经书有深入的研究和注解。
- 虚灵知觉:指人的心灵或精神的感知能力。
- 知性:指人的理性认识能力和道德品质。
- 格物:指通过观察事物的现象来探究其本质。
- 夭寿不二:出自《中庸》,意为生死富贵都不改变。
- 修身以俟:出自《中庸》,意为修身养性,等待天命的安排。
赏析:
这首诗是一封书信中的一段对话,讨论了关于《大学》古本的理解问题。作者认为,《大学》中关于“致其本体之知”的解释,实际上是对孟子“尽心”观点和朱熹“虚灵知觉”理论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作者也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认为“尽心”来源于“知性”,“致知”在于“格物”。这一观点与朱熹有所不同,他认为《大学》中的修养方法分为“学知利行”和“困知勉行”两种,前者是贤人之事,后者是学者之事。这种观点可能反映了作者对儒家经典的个人理解和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