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者,身之主也,而心之虚灵明觉,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谓之意。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知非意之体乎?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有是意即有是物,无是意即无是物矣,物非意之用乎?

“格”字之义,有以“至”字之训者,如“格于文祖”“有苗来格”,是以“至”训者也。然“格于文祖”,必纯孝诚敬,幽明之间无一不得其理,而后谓之“格”;有苗之顽,实以文德诞敷而后格,则亦兼有“正”字之义在其间,未可专以“至”字尽之也。如“格其非心”“大臣格君心之非”之类,是则一皆“正其不正以归于正”之义,而不可以“至”字为训矣。且《大学》“格物”之训,又安知其不以“正”字为训,而必以“至”字为义乎?如以“至”字为义者,必曰“穷至事物之理”,而后其说始通。是其用功之要全在一“穷”字,用力之地,全在一“理”字也。若上去一“穷”、下去一“理”字,而直曰“致知在至物”,其可通乎?夫“穷理尽性”,圣人之成训,见于《系辞》者也。苟“格物”之说而果即“穷理”之义,则圣人何不直曰“致知在穷理”,而必为此转折不完之语,以启后世之弊邪?

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是中国明代著名哲学家及心学一派代表。其著作《传习录》记录了他对哲学的理解和实践,其中“答顾东桥书”为该作品中的一部分。下面将逐句对这首诗进行释义:

  1. 心者,身之主也
  • 注释:这里的“心”指人的精神和意识,是人的身体或生命的主宰。
  • 关键词:主宰、精神
  • 赏析:王守仁强调心是人身体的主人,即心灵是控制和指导身体行为和决策的中枢。
  1. 而心之虚灵明觉
  • 注释:这里的“虚灵”描述心的纯净和不受外界干扰;“明觉”则是指心的感知能力和智慧。
  • 关键词:纯净、感知、智慧
  • 赏析:通过“虚灵”与“明觉”,王守仁表达了心的清明和敏感,这是理解和应用知识的基础。
  1. 即所谓本然之良知也
  • 注释:“本然”指的是固有的性质,而“良知”是人天生具有的道德感和直觉能力。
  • 关键词:固有性质、道德感、直觉
  • 赏析:此句表明每个人心中都有一套固有的道德准则,这些准则指导人们的行为和判断。
  1. 其虚灵明觉之良知应感而动者
  • 注释:良知在受到外界刺激时会产生反应。
  • 关键词:应感、反应
  • 赏析:这里指出良知是一种能够响应外界变化的智能,是理解事物变化的关键因素。
  1. 谓之意:
  • 注释:“意”在这里指思维、意志或意图。
  • 关键词:思维、意志、意图
  • 赏析:王守仁认为,良知不仅是一个认识功能,也是一种意志和意图的展现。
  1. 有知而后有意,无知则无意矣
  • 注释:知道某事后会有相应的意愿或行动。
  • 关键词:意愿、知识、行动
  • 赏析:这句话反映了知识和意愿之间的关系,说明了知识如何引导我们的行为。
  1. 知非意之体乎?
  • 注释:此处的“知”指的是认知或知识,“体”表示基础或实体。
  • 关键词:认知、知识、基础
  • 赏析:王守仁提出,认知不仅仅是知识的简单积累,而是构成思想基础的核心。
  1. 意之所用必有其物,物即事也
  • 注释:意念所针对的事物就是“物”。
  • 关键词:意念、物体、事情
  • 赏析:王守仁认为意念所指向的事物都是具体的现实,强调实际经验的重要性。
  1. 如意用于事亲,即事亲为一物;意用于治民,即治民为一物;意用于读书,即读书为一物;意用于听讼,即听讼为一物。凡意之所用,无有无物者
  • 注释:每一个意念所对应的事物都可以视为一个独立的个体或物品。
  • 关键词:意念、独立个体、物品
  • 赏析:王守仁强调每个意念都对应着一个具体的事物,这强化了他的唯物主义观点。

《答顾东桥书》不仅展示了王守仁的哲学观点和理论体系,同时也体现了他对于知识与行为的深刻理解。通过这些诗句,可以感受到王守仁对于人心本质的洞察以及对宇宙万物运行规律的把握。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