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故言“穷理”,则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所以专以“穷理”属知,而谓“格物”未常有行。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此后世之学所以析知、行为先后两截,日以支离决裂,而圣学益以残晦者,其端实始于此。吾子盖亦未免承沿积习,则见以为“于道未相吻合”,不为过矣。

这首诗的作者是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他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是这首诗的逐句解释:

  1. 《大学》”格物”之说,自与《系辞》”穷理”大旨虽同,而微有分辨。
  • 《大学》中的观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达到”知天命”的境界,这与《易经》中的”穷理尽性以至于命”的理念相似,但存在细微的差别。
  1. “穷理”者,兼格、致、诚、正而为功也。
  • “穷理”意味着通过全面地探索和理解事物的本质来实现认识的目的。这里的”穷”是指彻底探究,”理”则指事物的规律或道理。
  1. 故言“穷理”,则格、致、诚、正之功皆在其中;言“格物”,则必兼举致知、诚意、正心,而后其功始备而密。
  • 当说到“穷理”时,就意味着在探索事物的过程中要同时注重到“格”即探求真理,“致”即达到目标,“诚”即真诚的态度,“正”即端正的言行。而当说到“格物”时,就需要同时做到“致知”、“诚意”、“正心”。这样,才能使功夫更加完善和细致。
  1. 今偏举“格物”而遂谓之“穷理”,此所以专以“穷理”属知,而谓“格物”未常有行。非惟不得“格物”之旨,并“穷理”之义而失之矣。
  • 如今有些人只专注于“格物”而忽略了“穷理”,这实际上是将“穷理”完全归咎于知识,而忽视了“格物”本身的重要性。这种做法不仅不能理解“格物”的真正意义,甚至连“穷理”的原则都搞错了。
  1. 此后世之学所以析知、行为先后两截,日以支离决裂,而圣学益以残晦者,其端实始于此。
  • 这种后来的学术风气导致了知识与德行被分开对待,使得学问日益支离破碎。这种现象的根源就在于没有正确地理解“格物”和“穷理”的真正含义。
  1. 吾子盖亦未免承沿积习,则见以为“于道未相吻合”,不为过矣。
  • 我担心您也是受传统观念影响太深,才会认为“于道未相吻合”,这并不过分。
    这首诗的主题是关于学术研究的方法和态度问题。它强调了学术研究应该是全面和深入的,不能片面追求某一方面的成就。同时,它也批评了那种将知识与德行分开看待的不良学术风气,指出这种做法是错误的。
阅读剩余 0%
本站所有文章资讯、展示的图片素材等内容均为注册用户上传(部分报媒/平媒内容转载自网络合作媒体),仅供学习参考。 用户通过本站上传、发布的任何内容的知识产权归属用户或原始著作权人所有。如有侵犯您的版权,请联系我们反馈本站将在三个工作日内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