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格物”之义,前已详悉, “牵合”之疑,想已不俟复解矣。至于“多闻多见”,乃孔子因子张之务外好高,徒欲以多闻多见为学,而不能求诸其心,以阙疑殆,此其言行所以不免于尤悔,而所谓见闻者,适以资其务外好高而已。盖所以救子张多闻多见之病,而非以是教之为学也。夫子尝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是犹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之义也。此言正所以明德性之良知非由于闻见耳。若曰“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专求诸见闻之末,而已落在第二义矣,故曰“知之次也”。
来书云:“谓《大学》‘格物’之说,专求本心,犹可牵合。至于《六经》《四书》所载‘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是皆明白求于事为之际,资于论说之间者,用功节目固不容紊矣。”
译文:来信说到“格物”的说法,专门追求内心本心,还可以勉强接受。而《六经》《四书》所记载的“多闻多见”、“前言往行”、“好古敏求”、“博学审问”、“温故知新”、“博学详说”、“好问好察”,这些都是在做事和谈论之间明白寻求,用功的方法固然不容许混乱了。
注释:格物,指对事物的探究和理解,即探求事物的道理。牵合,指勉强凑合、勉强解释的意思。多闻多见,指广泛地听取和观察。前已详悉,表示之前已经详细说明过。务外好高,指的是过分追求外在的成就和地位。阙疑殆,意指缺乏自信或怀疑。尤悔,表示后悔。见闻,指通过观察得到的知识。资于论说之间,指借助讨论和论述中获得知识。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即使有人不懂却假装知道,我也不是这样。孟子“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的含义,即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能力。此正说明了人的良知并不是由于听闻见闻得来的。若说“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则是只追求见闻的细节,已经落到了次要的意义上,所以说“知之次也”。
赏析:这是一篇回答顾东桥的书信,主要讨论了关于学习的观点。作者认为,《大学》中的“格物”之说,主要是为了探究事物的道理,而不是单纯地寻求内心的本心。他批评了孔子的子张,因为子张过于注重外在的成就,只是一味地追求多听多看,却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和把握知识。这种追求外在成就的做法可能会导致失败和后悔,真正的学问应该是建立在内心的理解之上。同时,他也强调了孟子所说的“是非之心,人皆有之”,这意味着人人都有判断是非的能力,这种能力就是人的良知。因此,真正的学问不应该依赖于听闻见闻,而是应该基于内心的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