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是可以窥圣门致知用力之地矣。夫子谓子贡曰:“赐也,汝以予为多学而识之者欤?非也,予一以贯之。”使诚在于“多学而识”,则夫子胡乃谬为是说?以欺子贡者邪?“一以贯之”,非致其良知而何?《易》曰:“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夫以畜其德为心,则凡多识前言往行者,孰非畜德之事?此正知行合一之功矣。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之心理耳。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孟子云:“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非若后世广记博诵古人之言词,以为好古,而汲汲然惟以求功名利达之具于外者也。“博学审问”,前言已尽。“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德性岂可以外求哉?惟夫“知新”必由于“温故”,而“温故”乃所以“知新”,则亦可以验知行之非两节矣。
【诗句】
夫以见闻之知为次,则所谓知之上者果安所指乎?
【译文】
把通过观察和听闻所获得的知识视为次要的,那么,我们所认为的知识的高级境界究竟应该指向何处呢?这可以窥探到圣人传授知识的用心之处了。
【注释】
见闻:指的是通过观察和听闻获得的知识。
次:这里指次要、低层次。
知上:指比见闻更高层次的知识。
所指:目标,方向。
【赏析】
这首诗讨论了知识的不同层次及其重要性。诗人通过对“见闻之知”与“知之上者”的对比,引出了对于“致知”的思考,即如何达到更深层次的知识理解。诗人引用孔子的话来阐述自己的观点:“一以贯之”,意味着真正的学问不在于表面的积累而是内在的贯通。这种思想体现了对知识本质的深刻理解。
诗人提出对古文化的学习和探索,并非仅仅为了获取知识本身,而是为了培养自己的德性。孟子也强调过学习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功名利达,更重要的是内心的修养和德性的提升。这种观点揭示了知识与德行之间的关系,即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才能真正地理解和掌握知识,进而促进德性的完善。
在最后的部分,诗人提出了对“温故知新”的理解,将“温故”视为“尊德性”的一种方式。他认为德性不应该通过外在的方式来寻求,而应该通过深入地理解和体验过去的知识和经验来培养和提升。这种观点强调了内省和个人修养的重要性,同时也反映了儒家教育理念中对于道德实践的高度重视。
【诗句】
好古敏求者,好古人之学而敏求此之心理耳。
【译文】
那些喜欢研究古代的人,他们喜欢古人的学识并且努力去探究这其中的心志。
【注释】
好古:喜爱古代的学问。
敏求:迅速而准确地寻求知识。
此之心:指心志。
【赏析】
这句诗表达了一种对古代学术的热爱和追求。诗人通过使用“好古”一词,强调了学者们对于古代智慧的尊重和向往。同时,“敏求”则表明了学者们不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知识,而是致力于深入探究其中的精神实质,追求真正的学问。这种对古代学问的深入研究和追求,是诗人认为的重要学习态度之一。通过这样的学习态度,学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历史的发展和人类智慧的积累,从而为自己的学习和成长提供宝贵的经验和指导。
【诗句】
心即理也,学者,学此心也;求者,求此心也。
【译文】
心即是道,学者学习的就是这颗心;寻求的也是这颗心。
【注释】
心即理也:心即是道的意思,即心即理。
学者:学者即学习者或求学之人。
此心:此处指心志,即学者要学习的是其内在的意志和精神。
求者:寻求者,即不断寻求知识、真理的人。
【赏析】
诗人在这里进一步阐述了“心即理”的理念。他将心视为理解宇宙万物规律的核心所在,而学者的学习过程正是围绕着这颗心展开的。通过学习,学者不仅能获得外在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和强化自己的内在品质和精神世界。这种认识不仅体现了儒家思想的精髓,也反映了对于个体内心世界的深度挖掘和关注。
【诗句】
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译文】
学问的真正途径并不复杂,只需去除心中的杂念即可。
【注释】
学问之道:指学习的过程和目的。
无他:没有其他复杂的内容。
求其放心:去除心中杂念,即去除杂念,专心致志于学问的研究和探讨之中。
【赏析】
这句话是对前文“心即理也”的进一步阐释。诗人通过简化学问的途径,强调了去除杂念、专注心志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够做到心无旁骛、集中注意力,那么学习的效率和效果自然会大大提高。这不仅是一种学习方法,更是一种生活态度和哲学思考。它提醒我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世界时,需要保持一颗清晰的头脑和坚定的信念,以便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贡献。
【诗句】
博学审问,温故知新,朱子亦以”温故”属之”尊德性”矣。
【译文】
广博地学习,仔细地询问问题,温习以往的知识以达到新的领悟。朱子也将“温故”归因于“尊德性”。
【注释】
博学:广泛的学习,即广泛地学习各种知识。
审问:仔细地提出问题并加以思考。
温故:温习旧有的知识。
知新:通过温习旧知识而获得新的理解或发现。
尊德性:尊崇道德的本性。
【赏析】
这段诗是关于朱熹《大学》中的一句话的解释和阐述,即“博学审问”,“温故知新”。朱子认为,“尊德性”是“温故知新”的最终目的,即通过对旧知识的理解和应用,达到提升个人道德修养和认知水平的目的。这种思想强调了学习和思考的重要性,以及它们对于个人品德和智慧发展的价值。同时,它也启示我们,只有通过不断的学习、思考和实践,才能真正地达到对知识深刻的理解和把握,进而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